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力图从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分析,认识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民族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和农民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等等都说明了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可行性。为了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已进城劳动力的利益缺失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务院解决农民工的建议的共同实施下,实现农业和工业共同现代化。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和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根据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和托达罗等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工农业之间和城乡之间存在着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内在机制,若想消除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真正转移,必须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共同现代化。中国学者温铁军认为中国“三农”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主张非农就业;杜润生主张取消户籍制度,发展非农就业,发展小城镇,重视民营经济;李昌平主张“以工代赈”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厚的优势,劳动力就地转移。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和转移特征。目前,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初具规模,前景良好,但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迫切性。第三章介绍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民族地区甚至全国的城市化水平、民族地区农民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方面的分析,认为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可行性。已转移劳动力即农民工的汇款缩小了城乡差距,减小了农村的就业压力,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资本金;农民工的进城有利于接受先进文化,学习先进技术,通过文化反哺,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农民工是城市化水平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尤其在城市软硬件方面。但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众多问题,尤其是目前转移的劳动力是农村的中坚力量,农业的发展前途是令人堪虑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利益缺失加大了城乡的差距,农民工有成为游民的倾向等等。第四章力主解决这些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