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型遗产,一种未来遗产。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热潮,世界各国争相掀起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浪潮,我国也不例外。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工作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农业普查工作即将展开。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发现国内外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在概念、特点、价值、功能、发展模式、社区关系等方面,而关于空间分布特征与调查分区方面的研究甚少。探索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并应用于调查分区,不仅为当前研究提供新思路,还为农业普查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6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样本,通过文献调查及互联网搜集基础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可视化等方法,分析了中国重要农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将其应用于调查分区。经过分析研究,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呈集聚型,局部地区呈现组团分布,分别是京津冀地区、东南沿海地区、陇南地区及三江并流地区,其中以京津冀组团和长三角组团更为明显;在三大阶梯上集中分布,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阶梯;在三大经济带的分布较分散;在省域尺度上,空间分布集中程度低且分布不均衡,省域密度差异较大。农业文化遗产孕育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形成性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生态系统等自然因素,农业发展历史、人口作用及民族构成等社会历史因素;第二类是影响农业文化遗产认定的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和经济水平。运用因子叠加法对我国潜在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分布概率评估,将遗产调查划分为三个不同级别的调查区域。I级调查区域,即重点调查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中部及西南部分地区,范围涉及15个省份,分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浙江、江苏、福建、甘肃、湖北、湖南、广西、云南、江西、山东和四川。II级调查区域,即相对重要调查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台湾、陕西、山西、重庆、贵州、安徽、河南、宁夏和新疆等13个省份。III级调查区域,即一般调查区域,主要分布于海南、青海、西藏、内蒙、香港和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