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配伍小茴香的药代动力学及减毒作用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j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川楝子、小茴香及两药配伍后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给药后大鼠生化指标测定和病理切片观察,探讨川楝子配伍小茴香减毒机制。
  方法:
  1.分别建立川楝子提取物主成分川楝素和小茴香提取物主成分反式茴香脑的HPLC测定方法并测定含量;
  2.分别建立大鼠血浆和肝、脑组织中川楝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方法,及大鼠血浆中反式茴香脑浓度的气相色谱与质谱连用(GC-MS/MS)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依据建立的方法考察川楝子、小茴香和两药配伍后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3.川楝子、小茴香和两药配伍后灌胃大鼠,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等指标,观察肝脏病理切片,考察小茴香对川楝子的减毒作用;
  结果:
  1.建立了川楝素和反式茴香脑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经验证该方法安全、可靠,可用于药材提取物的含量测定,经测定川楝子提取物中川楝素含量为815.8μg·mL-1;小茴香提取物中反式茴香脑含量为14.17mg·mL-1。
  2.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川楝素的LC-MS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连用仪,流动相为乙腈-0.01%甲酸水溶液,质谱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离子化方式为ESI(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川楝素的m/z573.4→m/z531.5,对乙酰氨基酚(内标)的m/z149.9→m/z107.1;该方法系统适用性、线性关系、专属性、稳定性、回收率和基质效应均符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可用于大鼠血浆药物浓度的检测;大鼠灌胃低、中、高剂量川楝子提取物,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测定,得浓度-时间(C-T)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最大血药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清除率(CLz/F)、表观分布容积(Vz/F)有显著性差异,低中剂量组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C-T曲线中观察到低剂量组在6小时左右血药浓度有小幅度升高,中高剂量组在2小时左右有升高。
  3.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反式茴香脑的GC-MS测定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载气为高纯氦气;质谱采用电轰击离子源(EI);反式茴香脑定量特征碎片中目标离子m/z为148,参考离子m/z为117;甲基丁香酚定量特征碎片中目标离子m/z为178,参考离子m/z为163;该方法系统适用性、线性关系、专属性、稳定性、回收率和基质效应均符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可用于大鼠血浆中反式茴香脑浓度的检测;大鼠灌胃低、中、高三种剂量小茴香提取物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测定,得C-T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Cmax、AUC(0-t)、CLz/F、Vz/F有显著性差异,低中剂量组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C-T曲线中观察到低、高剂量组在6h左右血药浓度有小幅度升高,中剂量组有在2h和6h左右均升高。
  4.大鼠灌胃川楝子、小茴香、川楝子和小茴香(1∶1)提取物后,血样处理后测得C-T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配伍组反式茴香脑药代参数Cmax、AUC(0-t)明显升高,CLz/F、Vz/F明显降低,t1/2z升高;川楝素药代参数Cmax、AUC(0-t)明显降低,平均滞留时间MRT(0-t)、MRT(0-∞)明显缩短。
  5.大鼠肝、脑组织中川楝素含量测定方法安全、可靠、稳定、灵敏,结果显示在1h时川楝素浓度最高点处脑部分布较血及肝组织中分布多,在2h之后肝组织中比血及脑组织中浓度更高,川楝素在肝中有一定蓄积。
  6.模型大鼠单次灌胃川楝子(60g生药/kg)后AST、ALT、DBIL、TBIL、IBIL值与正常大鼠相比均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肝脏病理切片显示产生肝损伤,配伍小茴香后连续给药后,相比单独川楝子组生化指标变化减小,且肝组织病理切片损伤减小。
  结论:
  1.川楝子主成分川楝素的LC-MS测定方法和小茴香主成分反式茴香脑GC-MS测定方法经验证安全可靠,可用于大鼠血浆中川楝素和反式茴香脑浓度的测定。
  2.川楝子、小茴香单独及配伍后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配伍后可减少大鼠血浆中川楝素浓度,并增加血浆中反式茴香脑浓度。
  3.川楝素在肝内易蓄积,配伍小茴香后可减轻川楝子造成的肝毒性。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掌叶大黄转录组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蒽醌类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为研究掌叶大黄蒽醌合成与积累的分子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一年生掌叶大黄根、根茎及叶三个组织部位中10种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其次,采集一年生新鲜掌叶大黄根、根茎、叶组织,分别提取各组织总RNA,建立cDNA文库,进行IlluminaHiSeqTM2000150PE高通量测序。测序得到的原始序列进行质量控制得到cleanreads,采用Trinity进行组装获得uni
目的为修订秦皮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便于秦皮药材在市场中更好地流通。本研究以陕西道地药材秦皮为例,依据“辨状论质”理论,结合产地调查及市场调研,对秦皮进行系统的研究。
  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对秦皮药材的基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商品规格等级等历史沿革进行文献总结。2.分析秦皮产地变迁情况,总结出秦皮的分布情况、植物生态特征以及药用资源使用情况等。3.采用基源、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定法、指纹图谱和DNA条形码研究方法对不同基源秦皮进行鉴定。4.收集秦皮药材样品,依据2015版《中国药典》分别进
醉茄素A(WithaferinA,WA)是印度传统药用植物南非醉茄(Withaniasomnifera,WS)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HPLC-MS/MS)方法,用于测定尾静脉注射(4.5mg/kg)和口服灌胃给予(0.5、1.5和4.5mg/kg)醉茄素A后,醉茄素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情况。
 
目的:
  1、对三益丹丸剂的提取和成型工艺进行研究,确定稳定、可行的制备工艺。
  2、对三益丹丸剂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确定准确、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
  3、构建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探讨三益丹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
  方法:
  1、根据处方各药味的理化性质,优选方中各味药材的前处理工艺。以血竭中血竭素溶出度为评价指标,优选出血竭的最佳粉碎粒度;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西洋参和延胡索中总多糖、总皂苷、总生物碱的含量为指标,优选最佳乙醇提取工艺;以Ca2+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
目的:对马齿苋-肉桂药对最佳提取工艺及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制备工艺进行研究,评价其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效果及其分子机制,为马齿苋-肉桂临床配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以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马齿苋-肉桂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用3%DSS诱导小鼠UC模型,HE染色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结肠组织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NF-κB/P65、p-AKT、p-STAT3、p-ERK蛋白的表达,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IL-6、IL-8、IL-10、TNF-α的含量变化。
  2.LP
目的:运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技术筛选葛根芩连汤君臣(葛根、黄芩、黄连)三味中药干预改善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的潜在活性物质,并采用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其理论可能有效物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1.从传统中药数据库TCMSP(http://lsp.nwu.edu.cn/)中寻找葛根芩连汤中君臣(葛根、黄芩、黄连)三味中药的相关活性化合物,从PubChem(https://www.ncbi.nlm.nih.gov/pccompound)数据库中下载小分子活
目的:筛选丹皮酚醇质体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体外透皮性能以及抗炎作用初步研究,为该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1.采用注入超声法制备丹皮酚醇质体,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以包封率、粒径、Zeta电位和多分散指数(PDI)的综合评分OD值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处方。
  2.透射电镜(TEM)观察丹皮酚醇质体形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考察醇质体的形成机制;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体外皮肤渗透与
目的:研究BC(黄芩苷)与GD(栀子苷)(7∶3)配伍对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100只SD雄性大鼠,体重270±20g,建立永久中动脉阻塞模型(PMCAO),术后苏醒大鼠,根据Zea-Longa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评分在4-5可用作后续造模成功实验;实验动物分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BC与GD(7∶3)配伍120mg/kg、60mg/kg、30mg/kg组。各组均于造模12h后开始给药,每天一次,连续给药一个月。
  1.BC与GD配伍对缺血性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
目的
  探讨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后两种成分入脑率及抗脑缺血损伤的药效机制,为黄芩苷、栀子苷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SPF级SD大鼠,雄性,体重270±20g,MCAO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苏醒大鼠,根据Longa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评分1~3可用作后续造模成功实验。实验动物分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黄芩苷组(BC)、栀子苷组(GD)、黄芩苷:栀子苷7:3配伍组(PW),其中假手术组只分离CCA,不结扎血管。假手术与模型组灌胃0.
肾康栓现收载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由大黄、丹参、红花、黄芪组成。具有降逆泄浊,益气活血之功效,主治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所致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和肾功能衰竭期中医辨证属湿浊血瘀证者。肾康栓为肾康注射液的改良剂型,然而注射液剂型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极易导致不良反应,近年来有关肾康注射液导致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全身反应(发热,过敏性休克)、血管刺激症状、皮疹、心前区疼痛等。2009年肾康注射液因个别批次热原不合格导致暂时停产。肾康栓目前尚无不良反应的报道,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