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思考的曲折演进——张承志《金牧场》改写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中国语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真理不仅包含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集体知识的结晶。但是,真理又是随着不同主体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变化的。所以,张承志的“真理”思想是在变动中应运而生的。张承志的《金牧场》是其写作生涯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文本。一方面,《金牧场》的创作和再创作过程是作家本人思想变化的分水岭,表达了张承志对作家写作的新认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当代事件的参与者,张承志思想又与当代社会思想史的诸命题息息相关,体现了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的社会变迁。  本文以张承志的“真理”思想为主题,在对《金牧场》和《金草地》二者对勘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张承志从前期到后期的思想变化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转折。首先,以贯穿文本始终的“青春”意象为起点,从《金牧场》和《金草地》文本的整体基调出发,分析小说中的独白、意象和诗化元素等文本要素的变化。其次,以“认同”的转变为线索,对《金牧场》和《金草地》的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个文本中的空间转换及其意义。再次,以上述小说改写的文本分析为基础,通过对“苦难”问题的针对性讨论,把握张承志散文及其文化实践的重要性,理解张承志删改《金牧场》的原因。三条线索的汇集促成对张承志“真理”思想之演变的讨论:张承志的思想变化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化盘根错节地交缠在一起,其内在逻辑是清晰的。本文立足于“青春”、“认同”、“苦难”,以张承志思想中的关键命题“底层、革命、宗教”为针对点,探讨作家作为一个六十年代人对真理问题的演绎。在张承志的作品里,他对叙述自己真理的方式(“青春”和“身份认同”两章)进行了持续探索,从他的改变可看出,呈现真理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中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文本中的真实和苦难的显现方式,又关注到理解历史与现实中的真实和苦难的方式,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张承志试图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真理,又以怎样的方式表述民族、国家、正义、革命等问题。而二十世纪末对真理的讨论是多面性的,这不仅促使了社会思想的全面开花,也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以张承志为鉴,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却可以得到一种独特的启迪。
其他文献
美术鉴赏是一种判断美的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鉴别的过程。美术鉴赏课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
明清朝代更替,政治风云变幻,诗坛上也出现了新气象。以钱谦益为领袖,冯班为中坚力量的虞山诗派,高举反复古的大旗,以批判和开创的精神出现在了这个特殊时期的诗坛上。冯班在
人物简介董先武,男,汉族,1966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铜陵市建委副主任科员,铜陵市郊区灰河乡五洲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Character brief introducti
通过系列微弧氧化试验,研究溶液浓度、氧化时间、氧化电压对TC4合金的微弧氧化膜层特性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适合于钛阴极极板复合膜层制备的微弧氧化工艺。 The effects of so
在众星璀璨的当代文坛,张洁作为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倍受瞩目。张洁倾注了作家生命体验的真诚写作一方面成就了她在新时期女性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因其为人为文的“偏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人民群众。新闻工作者的目光应该多投向他们,关注民生问题,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舆论氛围。民生问题的报道更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在做好党和政府与人民
上世纪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色彩运用,它们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迥异于传统,而颇具现代性特色。本文运用文化批评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新感觉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各个行业中应用的普及,其角色在社会服务中起到的作用也愈加明显和重要,大学教育中,计算机正逐步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该文探讨了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网络答疑;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56-03  对于现今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一新生而
本文以“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及其中的科学小品、科幻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以一个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十七年时期”的《科学画报》,以“十七年时期”《科学画报》中的科
席勒的悲剧理论是立足其人性论的审美教育思想,对其悲剧作品创作经验进行丰富而严谨的哲学思辨后的理论结晶。席勒认为,健全的人性应该是感性和理性的完整统一,只有作为个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