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ong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由“三维目标”凝练为“五个核心素养”,越来越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浪潮之下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指出,教师通过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并设计任务环节,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主动探寻和解决问题,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既是教师教学思维的重要变革,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实践。实习期间,笔者对高中历史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高中历史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在该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学生对任务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任务学习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高中历史教师缺乏对该教学法的全面了解。基于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法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习、实践的经历,高中历史教师在使用该教学法的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时代教学理念,优化任务驱动式的高中历史课,如:遵循任务设计的合理性、驱动性和互动性三个基本原则,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呈现任务,不断提高组织课堂的能力,组织学生有序开展课堂任务,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对任务驱动式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检验来看,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高中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他文献
学位
马克思的“类存在”思想是在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类”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费尔巴哈过于关注人的意识层面,忽略了劳动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考察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历程,探讨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具体内涵、面临的质疑及其解答,有助于发掘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当代价值。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