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檀香刑》英译本的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檀香刑》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力作之一。自2008年发表以来,引起了文学界的热议。该小说英文版由美籍汉学家葛浩文于2013年翻译出版,随后在国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成了翻译界的研究选题。目前学术界对小说中文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莫言及其叙述特点、美学效果上,但对葛浩文及该小说英译本的研究寥寥无几。生态翻译学的出现为该小说英译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于2001年正式提出,该理论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它将生态学和翻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揭示翻译的实质。生态翻译学以译者为中心,将翻译视为一个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本文以《檀香刑》为研究文本,用生态翻译学这一新兴理论对其英译本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从介绍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及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出发,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工具,用“三维转换”理论分析葛浩文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应与选择。在语言维上,葛浩文再现了猫腔的音韵美,生动的体现了原文各种修辞的精髓,并体现了高密方言的豪迈;在文化维上,葛浩文在对文化意象的传播上主要采取保留为主的方式,真实体现了原著内容;在交际维上,葛浩文以达到交际意图为目的,通过对词句的甄选,完整反映了各个主要人物的不同个性。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葛浩文以推广中国文化为目的来翻译此书,再现了原著内容,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达到了最高的整合适应度。本文通过生态翻译学对《檀香刑》英译本的分析,反映出译者做出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证实了以译者为中心,以适应和选择为生态范式的生态翻译学的可行性;同时希望提高翻译界对葛浩文译品及其翻译风格的关注,从中获得启发并进一步把中国文学带向世界。
其他文献
中医学发展离不开中医典籍的传承,位列四大经典的《伤寒论》更是以其独到的特点和深厚的医学价值穿越千百年,成为医家必读经典之一。《伤寒论》行文精简凝练,条文简约深奥,准
针对宣城市打造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现有成果,围绕着建设中心城市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以及风险分析,提出了规划先行,准确定位;强化中心城市建设,统筹
【正】 1989年10——12月,省、地、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云梦县龙岗配合县公安局“三所”(预审、拘留、看守所)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发掘中,发掘了九座秦代墓,出土了一批陶器、漆
5-甲基-7-羟基-2-苄硫基-1,2,4-三唑[1,5-a]嘧啶(MHB-TZP)是医药、农药的重要中间体.在医学上,它可应用于制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1],在农药方面,随着新型超高效三唑并嘧啶
期刊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对浙贝母原产地及其迁地引种后进行含量分析,为筛选适合重庆地区栽培的浙贝母种源提供实验数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浙贝母药材中生物碱类指标成分进行含量分析,采用紫外—
本文在生产实践、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钢热连轧厂2300机组输出辊道强冷段辊道运行的状态,并结合生产使用过程中出现具体故障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为降低输出辊道
【正】 1989年11月22日至12月1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冈县博物馆联合发掘了黄冈地区黄冈县黄州龙王山砖厂取土揭露的一座战国墓葬。墓葬位于砖厂北部山坡的顶端,带有斜
长久以来,译者一直以来被视作“原作忠实的仆人”,处于边缘地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许多新的翻译理论涌现,包括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多元系统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在抗感染免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抗感染免疫的研究依然是医学界中的热门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有些传染病被控制后又死灰复燃,更有不少新的感染性疾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