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世纪阿拉伯社会中的麦瓦利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482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瓦利是阿拉伯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为伊斯兰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自贾希利叶时期在阿拉伯半岛社会就已存在的,与阿拉伯人建立亲属、盟约、保护和支持关系的人,依附于原主人的被释奴隶亦被称为麦瓦利,麦瓦利和主人之间的关系是瓦拉关系。伊斯兰教兴起后,麦瓦利的涵义得到丰富,依附于阿拉伯人的新入教异族穆斯林也成为麦瓦利的来源之一。麦瓦利的概念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指不同,至公元10世纪麦瓦利的身份标识逐渐消失。麦瓦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的地位如何,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公元7-10世纪阿拉伯历史中麦瓦利的兴起、发展历程、社会地位,麦瓦利和阿拉伯人的互动融合,麦瓦利发挥的社会功能、体现的历史意义,着力回答以上问题。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绪论阐释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评述国内外已有研究,提出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一章首先厘清“麦瓦利”一词的涵义,从历史维度梳理麦瓦利构成的演变,以贾希利叶时期、伊斯兰初期、伍麦叶时期和阿拔斯前期为四个历史阶段为划分,讨论麦瓦利的词源、词义发展和不同时期的所指人群。第二章综合评价伍麦叶时期麦瓦利的社会地位。伍麦叶时期的麦瓦利可统指非阿拉伯穆斯林。本章以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四个方面的表现为考察,涵盖政治合作、税收、年金、婚姻、社会歧视等主题,回答麦瓦利是否构成伍麦叶社会“二等阶层”的问题。第三章以政治精英、知识分子、普通大众为对象,通过阐述阿拔斯前期麦瓦利和阿拉伯人的和平交往,解释麦瓦利身份的“消失”。阿拔斯时期沿用了前朝以麦瓦利统指非阿拉伯穆斯林的用法,同时,麦瓦利地位的普遍提高以及他们与阿拉伯人频繁深入的互动淡化了麦瓦利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区分,出现了身份重合、甚至称呼一些麦瓦利为“新阿拉伯人”的现象,使麦瓦利身份的“消失”成为可能。第四章是有关麦瓦利的历史启示与几点思考。麦瓦利源于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部落的庇护习俗瓦拉,它具有人类庇护的共有属性,是双边互惠、不对称、长期性的,并和阿拉伯人的宗派主义“阿萨比亚”紧密相关。麦瓦利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通过麦瓦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伊斯兰文明的包容属性和多元内容。最后是结论部分。本文认为,麦瓦利起源于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半岛部落之间、部落和个人之间的依附和结盟,伊斯兰教产生后,麦瓦利是“乌玛”中和阿拉伯人并肩作战的社群新成员,此时释奴不等同于麦瓦利,麦瓦利也不绝对是非阿拉伯的。至伍麦叶时期,麦瓦利的人数大幅增加,帝国的非阿拉伯穆斯林臣民才被统称为麦瓦利。他们之中不少人身居高位,经济状况良好,但总体上,麦瓦利农民的地位较低。麦瓦利的人员构成和所从事的职业、所享的社会地位十分复杂,不可被看作单一整体简单评价。阿拔斯前期,在稳定宽容的大环境下,由于频繁广泛的互动,麦瓦利进一步阿拉伯化,阿拉伯人也接受了麦瓦利的诸多文化风俗,他们之间的区分减少,麦瓦利的身份逐渐“消失”了。麦瓦利促进了哈里发国家内的文化互动、族群融合,抑制了奴隶社会的生成,有助于伊斯兰帝国的形成,丰富了伊斯兰文明的内容。麦瓦利和阿拉伯人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和平为主题的共生,说明了伊斯兰文明的多元性,文明交往、文明互鉴的普世性。
其他文献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金融部门的规模已迅速增长至世界前列,但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的是,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仍然明显低于西方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其中,地区金融市场分割与所有制歧视现象始终是阻碍国内资本分配效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并购市场经历了井喷式的增长阶段,尤其是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愈发频繁,这对于促进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积极作用。因此,在当前中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对于经济建设而言,土地作为最为基础的生产资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极具特色的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制度,即“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项土地制度的实行能够为早期的城市化进程,提供较为低廉且足量的土地资源,为建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环境规制已成为全球议题。多数国家纷纷采取强制性政策、经济激励政策、信息披露机制等措施来对环境进行规制。我国政府更是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把环境保护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矿产资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矿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基础产业的地位,同时也会对生态
河流溶解态无机氮是评价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全球范围内大部分近海流域都经历了进入河流的氮通量的大量增加而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和淡水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作为全球河流氮输出的热点区域,系统阐释中国近海流域水文、水质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能够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双重扰动的亚热带中尺度近海流域—九龙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观测、同位素示踪分析、数理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惠益,作为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重要纽带,对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研究是探索人地耦合关系和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中亚地区地处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带,是生态较为敏感脆弱的地区,且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对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以中亚
教育地理学既是专业学术领地内“教育-地理”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理论结晶萌芽,也是实践操作层求解多元教育地理问题的方案探讨累积。在“交叉学科”正式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现实背景下,尚处发展起步阶段的教育地理学一方面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学科元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研究采用元学科体系研究的一般范式,围绕“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逻辑分析主线,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及“人地关系地域
古今中外,财税一直是维持国家政权运行的支柱。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日益扩大,基层国税的征收日益困难,税收征管水平的下降标志着国家有效治理的缺失。本文以绍兴地区的国家税征管为核心命题,通过对组织与人事、稽征与管理、流失与防治等税收现象的观察,试图分析税收的权力分配、制度实践、征纳关系和税务工作效率,以探究国家的税收治理问题,揭示民国晚期基层税政失灵的多重原因。在内忧外患之下,国家
党的十八大提出“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就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处于协同治理的地位。社会治理的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社会的治理方式从单向性向多维度转变,社会治理的多样性和交互性需要法律来保障。同时,面对社会治理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政府失灵、市场
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强的背景下,构建具有优良预测能力的汇率预测模型愈发重要。我们发现参数模型对汇率预测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模型设定是否正确,还取决于模型一方面能否迅速探测模型参数的结构性变化以使用最佳信息估计模型参数,另一方面能否及时识别模型解释变量以实用最佳参变量对汇率进行预测。本文构建了乘数自适应可变窗算法与自适应变元算法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检验了自适应体系建模在发现中国汇
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旅游业带来的外汇收入和其创造的就业来促进经济发展,厄瓜多尔也不例外。近年来,厄瓜多尔政府努力成为南美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以实现本国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仅在2018年,厄瓜多尔的旅游业就创造了 23亿美元的收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旅游业对于该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濒危物种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旅游业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