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半岛军户家族组织研究——以鳌山卫、灵山卫为中心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ee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族或宗族组织作为传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探讨它的组织形态、表现形式及其历史演变,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在近代的变迁。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乡村宗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华南宗族的历史;直到近年来,才开始重视华北家族组织的历史。在华北宗族中,明代以来形成的军户家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尤应值得关注。本文选择明清以来军户家族较为集中的山东半岛作为研究区域,以鳌山卫、灵山卫军户家族组织为个案,力图通过考察和探讨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半岛军户家族组织的表现形态及其历史演变,深化对华北家族与华北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认识。 本文注意到,明初以来华北地区大量卫所的设立和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成为明清时期华北军户家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起点,山东半岛鳌山卫和灵山卫军户家族组织的发展演变,即是这一历史过程的一个缩影。明初从各地迁入鳌山卫、灵山卫的军户家庭,大概从明中后期起,开始了编修族谱、营建祖墓、设置族产和修建祠堂等一系列的家族组织建设活动,最迟在晚清民国时期,大多数军户家族都已完成组织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过程,族谱、祖墓、家族公产、祠堂、宗屏乃至家藏诰命和祖先的历史传说等等,都成为华北军户家族组织的要素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是军户家族得以维系和延续的重要纽带。 但与此同时,由于明清之际卫所军户世袭制度和屯田赋役制度的变革,加以山东半岛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和生计条件的制约,这些军户家族在明清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家族人口不断外迁或失传,留居卫所本地的家族人口一直非常有限,而且,外迁人口与留居人口大多失去实际联系,这就使得这些军户家族既难以形成大规模的“聚族而居”的宗族组织,也难以形成跨地域的家族联盟。而这正是华北家族区别于华南宗族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因此导致华北的家族组织显示出独特的历史表现形态,那就是,尽管这些家族组织经过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不断延续发展,但家族规模和家族力量始终非常有限和薄弱。正是由于这一历史表象,长期以来,华北家族组织才被现代学术研究所忽视。但是从华北乡村社会文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半岛军户家族组织研究--以鳌山卫、灵山卫为中心化变迁的角度来看,这一历史表象及其背后深刻的历史根源及其历史后果,却是不容忽视的。 其实,正是从明清王朝制度与当地社会生态环境变迁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我们看到了山东半岛军户人口大量外流和军户家族组织有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人口的大量外流和家族组织的有限发展,亦即构成了明代以来华北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也是华北乡村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历史特点。所以我们认为,明清以来华北家族的发展演变,是理解近现代乃至今日华北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前提。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二十世纪初中国处在大变革时期,中华民族社会革命风起云涌,先后经历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农民阶级的起义活动(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翻封建统治
养士是春秋战国各国权臣政要招揽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兴起于春秋,战国发展到顶峰。其时上至国君、诸侯、达官贵人,下至有一定身份的人,都争相养士。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
期刊
期刊
5月28日,煤矿通信联络技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上,国家煤监局副局长杨富要求,要加强煤矿通信联络技术的发展,加快稳定性好、综合性强、简单适用的煤矿通信联络设备的研发和推广
宋代蒙学中的历史教育是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征。通过对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中的教育内容、教材编写特征、教育宗旨等的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