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引导,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从而不断完善自我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是德育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道德外化实践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是养成个体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道德内化是否完成制约着德育过程的实现,其效果直接影响着德育的实践效果。当前,面对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由一元向多元巨大转型的发展现状,道德建设与经济、文化的矛盾日益凸显,道德教育的步履变得异常沉重。再加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引发的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意识的激荡,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发展新形势、新挑战,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德育的内化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偏差。高校德育长期重视强调的是学生获得道德知识的多少,而较少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内化了道德,其结果是造成学生“知而不信”、“知而不行”,导致高校德育实践陷入困境和误区。为此,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决问题的探索,但大多是由外而内从影响个体品德生成的外部因素入手,来探寻德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而德育问题的产生,更为根本的原因应在于内因,在于道德的内化问题。学生只有内化了道德,才有可能实现道德外化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达到德育的最终目的。可见,以内化视角研究高校德育,是解决学生“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等德育问题,走出德育困境的关键所在。但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对道德内化关注不少,对高校德育研究也可谓深入,但从内化视角观照高校德育的研究却远远不够,未能够结合其他多种学科的相关成果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基于此,全面、系统地探讨道德内化理论与实践,从内化的视角审视高校德育,探寻创新德育的新路径,以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就成为本文研究所要选择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视角,对道德内化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以期对道德内化的认识更为全面和透彻。在道德内化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具体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文献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复杂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大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分析高校德育内化的缺失及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高校德育陷入困境的原因,为基础理论的阐释寻求现实支撑;运用文献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道德内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筛查梳理、整合加工,以逻辑的方法对有关内容进行统整,建构体系框架,使道德内化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更加严密,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利用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整合、哲学和教育学的整合,以开阔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克服单一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盲点和缺陷;运用复杂性科学的观点来研究道德内化系统的复杂性,审视道德内化过程的多样性与可变性,研究道德内化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坚持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回到事实本身”的态度和原则,在道德内化研究中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丰富体验,在道德内化的具体情境中整体把握德育经验的意义,以恢复德育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实现德育的返本归真提供理论依据,对各种德育设想和实施方案进行理智的检验和理论上的确证。本论文主要内容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道德内化思想的考察和借鉴,对道德内化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道德内化的构成要素、特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明了道德内化是高校德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指出道德内化是高校德育的起始阶段,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基础和关键。继而对高校德育内化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对全球化、网络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给高校德育内化带来的严峻挑战进行了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和理解,以期全面了解和把握高校德育内化面临的现实问题,使高校德育勇于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和发展。第二章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的视角,对道德内化进行了不同纬度的观照和理论借鉴。审视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对道德内化的心理因素、运行阶段及状态、心理结构以及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冲突进行了分析。从教育学视角对道德内化给予观照,理解和把握内化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提出道德内化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主体间的互动过程,进一步揭示出道德内化是德育过程的本质和关键所在。重新审视了内化范畴在伦理学中的特殊地位,研究了道德内化从初始阶段的义务到完成阶段良心的进展状况,并分析了推动道德内化发展的内动力——荣誉、善美和幸福,对道德内化这一道德现象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第三章对高校德育内化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部分首先梳理归纳了当前高校德育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大学生道德实践入手,借助具体案例探讨了大学生知而不信、知而无情、错知而信等道德内化缺失的具体表现,指出知性化德育内化理念导致学校德育功能异化,脱离学生生活的非人本化内化客体成为学校的理性工具,单一化内化方法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内化逆反心理,机械化的内化评价引发了学生的虚假内化。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德育内化产生问题的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及学生自身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为探寻德育内化规律,构建德育内化策略奠定基础。第四章主要是基于内化视角对高校德育路径选择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提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立足德育服务实现道德内化;坚持德育以内化为基点,实施道德内化策略;坚持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内化现实性;坚持德育方法立足实践,提高道德内化实效性;坚持德育评价以内化实效为目标,完善道德内化的策略,从而不断促进和完善学生德性养成。基于内化视角的高校德育策略建构,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道德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克服德育弊端,切实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以充分体现德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