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面临水资源减少、污染退化的困境;同时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的运转,又使城市面临严重雨洪内涝的威胁。湖泊是城市的重要水资源,也是城市雨水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湖泊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湖泊水系的交叉地带,承载着消减城市内涝雨水、保护湖泊资源的重要功能。在城市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限的建设空间、复杂的立地条件下,湖泊公园的布局建设面临着极大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城市水系连通、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水系及绿地对城市雨洪的调蓄作用,并且借助水文模型软件,用以对雨水过程进行模拟预测、雨水设施布局以及雨水体系的建设评估等。武汉市是典型的湖泊水系城市,本研究以城市湖泊水系与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雨洪调蓄的协同作用为视角,以武汉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以城市水系与城市绿地系统交叉地带的雨洪调蓄斑块——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湖泊公园的雨洪调蓄与湖泊保护的营建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构建武汉市中心城区SWMM雨水模型,模拟了武汉中心城区在暴雨重现期2年、5年、10年、50年、100年降雨强度下历时3小时降雨的雨洪淹没。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增加,城市总径流量、外部洪流量、排放口排水容积、总节点蓄水容积随之增大。溢流的节点数量有所增加,溢流节点出现时间提前,溢流时间变长。然而节点的溢流深度与溢流时间、溢流最大速度并无线性相关性。溢流深度受城市下垫面影响较大。因此从危险性、易损性、脆弱性筛选了溢流时间、溢流深度、溢流速度、下垫面不透水率、道路密度五个指标,构建了武汉市中心城区雨洪淹没风险评估体系。并且识别了武汉中心城区在不同暴雨重现期下雨洪风险高的区域。(2)计算武汉中心城区城市湖泊水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的雨洪调蓄潜力。结果表明,城市湖泊水系调蓄容积达到110*10~6m~3,城市绿地系统雨洪调蓄容积达6.15*10~6m~3,最高能够接纳20年一遇暴雨强度下3小时的降雨量。将城市湖泊水系、城市绿地系统要素分别逐步加入武汉中心城区初始SWMM模型中,结果显示城市湖泊水系对城市雨洪的调蓄只能减少城市出水口总流量,并不能降低城市总径流量及下渗量,而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湖泊水系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雨洪峰值径流量,推迟径流峰值时间。(3)构建蓝绿协同的武汉中心城区雨洪调蓄体系。该体系以城市排水系统为基质、以城市湖泊水系和城市绿地系统为雨水转疏廊道,以城市湖泊公园为径流雨水调蓄的末端斑块,建立完整的雨水径流排蓄网络。并且以城市雨水径流路径连通城市湖泊水系廊道,以绿地斑块密度植被覆盖度连通城市绿地系统廊道,调控城市湖泊公园边界开放率与开放形式,保障雨洪径流排蓄网络的畅通性。(4)分析城市湖泊公园总体布局、湖泊水体要素、绿化种植要素、道路交通要素等风景园林要素空间布局对城市湖泊公园雨洪调蓄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布局中水体面积比例最大(54.60%),湖泊水体面积与公园面积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关系,湖泊公园边界到湖泊水体边界的平均距离为58.37m,49%的驳岸为自然驳岸形式,绿化种植面积与公园面积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关系,道路铺装面积与湖泊公园总面积、绿地面积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借助SWMM模型,对湖泊水体面积比例(25%、40%、55%、70%、85%)、绿地道路面积比(3/1、6/1、9/1、12/1、15/1)、植被覆盖度(20%、35%、50%、65%、80%)3个因素的各5个水平值构建湖泊公园抽象模型,进行湖泊公园的雨水径流与水质进行模拟,探索湖泊公园的风景园林布局要素阈值。结果表明,对湖泊公园的风景园林要素的布局调控,湖泊水体面积应控制在40%以下,绿地道路面积比为13/1,植被覆盖度越高越有利于公园雨水调蓄。(5)城市湖泊公园雨洪调蓄发展规划策略包括边界及内部两个方面。城市湖泊公园的边界规划应先对湖泊周边环境是否适合湖泊接纳径流雨水进行判定,然后再对公园的风景园林要素进行布局调控,使其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最大化。水体要素应生态先行,湖泊保护优先;绿化种植用地应满足需求,功能与美学并重;道路铺装要素应创新形式,更新技术材料;雨水设施应明确定位,完善调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