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隐含污染物测算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在经济效益明显的背后,也带来了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科学计量出口导致的环境成本,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决策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传统研究在衡量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物时,大都关注CO2和SO2,对其他环境污染物考虑不足,这有可能导致对出口贸易环境成本估算的有偏,进而影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方面工作亟待改善。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第10版数据库,以黑碳(BC)、一氧化碳(CO)、氨(NH3)、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MVOC)、氮氧化物(NOX)、有机碳(OC)、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硫(SO2)九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测算2007-2014年间世界不同地区进出口贸易导致的隐含污染物情况。通过对24万余条贸易路径隐含污染物的测算,揭示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成本,明晰其区域和行业分布特征。为识别中国出口隐含污染物的驱动因素,本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因素分解模型(LMDI),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三视角出发,研究不同类污染物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方向,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2007-2014年,除BC以外其余8类污染物的出口隐含排放均增加,CO增速最快,为7.56%,OC增速最慢,约为5.24%;2)从总量上看,除NH3外,其余8类污染物的隐含出口量均大于其隐含进口量,表明中国本质上是一个隐含污染物的净出口国,其中CO的隐含净出口量最大;3)从行业层面来看,采矿业、农业、非金属制造业和能源动力业是出口隐含污染物最为显著的行业,且这些行业在实现单位出口增加值的同时对能源资源消耗较大;4)从分解结果来看,2007-2014年中国9类污染物的出口隐含排放其驱动因素不同,如技术效应除对NH3的排放起促进作用外,对其余8类污染物表现为抑制作用;结构效应抑制NH3、NOX和PM2.5的排放,促进其余6类污染物的排放。本文建议中国进一步对产业结构以及出口规模进行优化以缓解国内环境治理压力,特别是对出口增加值低但环境损害较大的采矿业、非金属制造业和能源动力业等采取一定程度的出口限制措施。本研究首次核算了中国进出口贸易9类污染物的隐含排放水平,揭示了出口贸易与隐含污染物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及其时间变动趋势,阐明了中国出口隐含污染物的主要区域流向和行业分布特征,明晰了不同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物的驱动因素,相关结果对中国调整出口结构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可观的成就,然而相伴而生的是日益严重的资源过耗与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不应通过压榨资源与环境的“竭泽而渔”式方法来实现。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将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及环境影响纳入同一系统,是对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度量。在照顾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优化发展粮食生产,避免“寅吃卯粮”,才是可行的持续发展之路,粮食生产生态
学位
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贫困问题的困扰,只不过不同国家贫困问题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较为严重,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施了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到2020年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全面的解决,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之后,我国的贫困治理工作转换思路、切换目标,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问题更加艰巨,解决起来也更加棘手。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风头正盛
学位
进入全面小康时代,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解决发展不平等不公平问题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仍需努力。摆脱相对贫困是人民的向往,也是解决发展不平等不公平道路上要面对的问题。对此,现有文献主要是从识别标准、治理之策等方面来分析相对贫困,忽视了在农村地区农业要素禀赋对相对贫困的影响。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之间的明显差距,反映的相对贫困问题
学位
近年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模式,以及城镇化本身存在的滞后性,各种遗留问题日渐凸显,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其通过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转型、扩能与聚变,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能。眼下,能否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新时
学位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建设美丽中国,所指引的正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方向。制造业集聚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加深,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由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投资环境的开放性、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以及产业政策的偏向性,更是令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凭借着多种优势成为我国主要的产业空间集聚地。为此,本文以期厘清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
学位
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技术产业凭借其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等特点在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着创新研发投入力度逐渐加大,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也有了一定提升,但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营运风险高、投资规模高等特征,融资困难阻碍发展等问题也不断涌现。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为基石,为高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首先,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依据数字经济、高技术产业和创
学位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被高强度开发利用,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张,在此过程中,城市扩张开始出现过于追求速度、忽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城市发展甚至出现低密度扩张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增长。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城市扩张也需要以高质量为导向,缓解无效的低密度扩张,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因此,剖析城市扩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学位
消除贫困和缓解相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补齐发展能力、发展机会短板,抬高收入下限以及推动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化解区域和城乡经济格局变化所引发人才、资源、劳动力挑战。伴随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需求的推广,相对贫困的内涵也在发生转变,在新形势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仍需不断探索。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家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相对贫困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
学位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创新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长三角地区是科技创新资源高地,研发要素作为保证创新战略顺利实施、推动创新质量提高的重要战略资源,研发要素的流动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质量趋于收敛,加快统筹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鉴于此,研究研发要素流动对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影响有助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
学位
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进而引发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受到了严重影响,面临着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各国纷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提振经济,政府支出增加,从而导致政府债务规模逐年上升,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使得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世界各主要国家旨在促进经济复苏或者刺激经济增长的大规模扩张性政府支出计划并没有产生决策者事先预期的经济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