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1979年到1999年21年间,真实国内生产总值(1978=1)以年均9.63%的速度增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79年的6倍多。但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相对差距经历了1979-1993年的缩小后,1994-1999年持续扩大。而且,研究表明,先进的省更先进,落后的省更落后,中等水平的省也落后了,梯度分布特征明显。 地区经济差距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动、制度因素、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地理位置等角度研究地区经济差距。这些文献丰富了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本文拟从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角度对地区经济差距进行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是衡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它们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最大的困难在于找到合适的数据,尤其是资本存量K的数据不易估算。研究中,不同的方法和数据,得出不同的结论,有时候差异很大。本文简要综述了这些方法和数据。然而,已有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为本文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参照和启示。目前,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全国作为研究整体,二是以某个特定省区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即使有人研究省区层次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很少有人以此来解释地区经济差距。 本文以1979-1999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序列,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的地域单位,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全要素生产率是否是衡量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 首先,对1979-1999年21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出这段时期,各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根据回归结果及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差异不大。初步得出结论,全要素生产率不能作为解释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 然后,检验1979-1989年和1990-1999年这两个时间段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否能够解释地区经济差距。回归结果显示,1990-1999年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高于1979-1989年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幅度大约为0.04。然而,在两个阶段内,各省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这进一步印证了全要素生产率不足成为解释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因素。 最后,指出本文研究数据的局限性及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结论部分指出,各省区具有接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意味着先进省份由于获得较多要素投入,才有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靠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不具有持久性。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应该重视激励科技创新和增加人力资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