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治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并迅速成为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的银行破产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风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银行治理的广泛关注,在这一时期中,商业银行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区别于其他公司的特殊性也逐渐凸显,这也引起了学界对其特殊治理需求的热烈讨论。在此之后,学界开始从银行的特殊性出发来考虑银行治理。在银行特殊背景下,其委托代理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银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元素,而其金融中介机构的性质使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过分监管却会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考察以及对现阶段银行业的发展分析,提出了五个假设,认为目前中国的银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也随之处于高速的发展期,即中国商业银行整体信息披露的强度会逐年增加”,而且“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间存在信息披露层而上的治理差别”。在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文提出假设“规模越大的商业银行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和“商业银行独立董事比例对其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方面,本文认为在剔除规模影响之后,中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对银行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随后,本文引入商业银行网站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作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代理变量。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2008年至2010年间的信息披露治理安排,发现其正处于逐年好转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通过排名、及分组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质银行间具有显著差距。其次,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2008年至2010年间,中国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情况受其规模的影响非常明显,而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却不尽如人意,同时流动性比例越高、偿债能力越强的商业银行其信息披露的意愿越不强烈。再次,通过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在剔除了银行规模的影响,以及控制了是否国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注册时间三个指标之后,商业银行前一期(t-1期为2008年和2009年)的信息披露情况对其本期(t期为2009年和2010年)的盈利能力仍存在在1%显著水平上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也得出了不良贷款率越高的银行盈利能力越差这一结论。同时本文最后通过引入分层指数这一个概念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分别采用了mlogit模型和最小二乘法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之前的实证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