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环境与农耕文化的耦合响应机制与石漠化治理模式——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tao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石漠化问题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被列入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与发展问题。近年来,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引起国家和地方的高度关注。从“九五”建立花江示范区到“十一五”试点工作,再到十二五全面启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都仅仅是从工程措施的角度开展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石漠化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其实就是人地系统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文化变迁过程。因此,本文从喀斯特环境演变与农耕文化变迁的角度,根据人地系统协调理论、文化变迁理论,运用历史文献法、人类文化学调查法、田间调查方法,研究喀斯特环境演变与农耕文化变迁的过程,揭示喀斯特环境演变与农耕文化变迁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的耦合机制,并通过选取典型的花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治理前后15(1995年到2010年)年的石漠化变化的遥感数据、种植资料、养殖数据、建筑变化、精神文化等进行实例研究,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耕文化变迁的影响,从而提出农耕文化中的种植、养殖、建筑、精神文化治理措施,构建了四种农耕文化治理模式。  (1)通过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在历史时期贵州就存在石漠化环境问题,但当时的石漠化并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或影响很小,但近代以来贵州石漠化问题就已经很突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选取喀斯特环境演变与农耕文化变迁的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喀斯特石漠化演变与文化变迁的响应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时段(明朝以前、明朝至上世纪80年代时期、现代时期),并且得出这个时期环境的演变主要受植被、人口、土地开垦、土地耕种方式的影响比较大。本文只选取出植被覆盖率、农业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4个指标采用定量定性法分析了喀斯特环境与农耕文化的相关性,而对于精神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分析时只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法,希望后来者可以从定量方面进行研究,从更深层面揭示喀斯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过程。  (2)通过以喀斯特石漠化演变→农耕文化变迁→农耕文化与石漠化作用关系为主线,综合集成 GIS、RS、田间实地调查等多种方法研究发现,研究区15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格局发生了强烈变化,同时研究区的种植文化、养殖文化、建筑文化、精神文化等农耕文化也发生深刻变迁,主要体现在种植、养殖的方式方法、种类,建筑取材用料、价值观、思维方式、民俗、信仰等在治理前后都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了石漠化治理与文化变迁存在相互影响,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为文化变迁提供了土壤,而文化变迁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结果,这也是环境与农耕文化向适应的一个过程的结果,表现为今天的喀斯特生态农耕文化。通过研究发现石漠化演变与农耕文化变迁的相关性目前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揭示了石漠化的人地关系系统,石漠化的成因机制等。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对喀斯特环境与农耕文化变迁进行研究,并从行为文化的角度选取能够直接体现农耕文化特征的指标因子,分析了石漠化与农耕文化的相关性。本研究结论只是对研究区15年短期的石漠化治理前后与农耕文化变迁进行了状态诊断和动态演化分析,发现了石漠化治理前后农耕文化存在差异,但是文化的最终形成是一个和环境长期适应的过程,希望后来者可以从更长的时间去研究,以便验证本文的研究结论;  (3)随着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开展,研究区的石漠化与农耕文化都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石漠化治理对种植文化、养殖文化、建筑文化、精神文化的影响,发现石漠化治理前后种植文化、养殖文化、建筑文化、精神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石漠化治理使得代表种植文化的种植种类、种植规模、种植方式、种植工具发生改变;石漠化治理前后在养殖种类、养殖规模、养殖方式等农耕文化也发生了改变;通过研究石漠化治理前后建筑材料、建筑类型、功能要素以及建筑分布的变迁,发现研究区的建筑文化发生了重大改变;精神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民俗信仰在石漠化治理前后也有一定程度的变迁。这些农耕文化因子的改变也伴随着石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两者之间存在极强的地理耦合性,这种地理耦合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叠加人类不合理行为活动所产生的最终表现形式,而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行为方式都是农耕文化作用于人类思想的结果,所以我们可知这种行为活动又是因为农耕文化所造成的。与环境不相适应的农耕文化对生态环境、石漠化造成了严重破坏,科学合理的农耕文化会使得喀斯特环境发展改变,生态环境变好,石漠化程度减轻。  (4)通过花江示范区喀斯特环境演变与文化变迁的研究发现,石漠化是喀斯特环境演变与农耕文化变迁过程交叉作用的结果,本文仅从农耕文化的角度,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演变与种植变化、养殖变化、建筑变化、精神文化变化的关系,探索提出农耕文化措施治理石漠化的新型模式。在研究石漠化治理模式的同时,发现目前治理石漠化的主要措施为单一的工程治理,这种治理模式主要针对的是生态环境这个客体,但是主体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对石漠化治理产生很大影响。通过花江示范区的实例研究发现,喀斯特石漠化综合不仅要进行工程措施治理,还应该增加文化措施,只有通过工程与文化相结合,才能达到石漠化治理的最终效果,达到山美、水美、人美,天蓝、地绿、水净。从而本文从模式构建的角度提出了“石漠化种植文化治理、石漠化养殖文化治理、石漠化建筑文化治理、石漠化精神文化治理模式”四种石漠化农耕文化的治理模式,希望可以为同类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从农耕文化的角度思考石漠化治理是未来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近期,针对煤炭价位较高、外来务工人员增加以及非法采矿有所抬头的形势,为防止非法违法采矿反弹,进一步规范全区矿业秩序,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局面,自2008年3月1日至5月31日,
一、基本原理及功能应用:通过分子结构设计调控合成具有微纳结构的系列高分子吸附材料,可对各类原油、成品油、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污染物形成化学吸附,具备吸附速度快、吸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活动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部结构、功能组织与生态系统健康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河口湿地作为湿地的一个组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系统论观点看,土地的本质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
土地沙漠化的加剧与人类对土地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沙漠化的加剧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因此对沙漠化的研究刻不容缓。研究区选择在最近12年
走进潞安矿务局司马煤业公司,仿佛置身于一幅江南山水画中。时值春夏之交,矿区中春意盎然,花团锦簇;蜿蜒的人工小桥下,净化过的工业废水流入花池,清澈见底;办公楼、生产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来比亚迪新闻不断,先是把今年预计销量从80万辆下调到60万辆,紧接着又出现经销商退网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