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主导建立了一套新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在相对而言比较自由和平等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民族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经济实力对比逐渐产生了变化,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显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场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危机冲击并摧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能源危机更加凸显了西方阵营内部的分歧,各国经济严重受挫。面对危机,原有的沟通机制无论是在效率还是效果上都不足以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领导人满意,他们开始寻求一个更加高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新平台。在时任法国总统吉斯卡尔的建议下,经过多方沟通,美、英、法、日、德、意六国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需要等理由达成了召开朗布依埃峰会的一致意见——同意采用首脑会议的方式共同对经济问题进行讨论,以共同应对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正式会议之前,各国领导人的个人代表参加了包括巴黎会议、纽约会议和伦敦会议在内的三次准备会议,并在准备会议上就峰会性质、形式等程序性问题以及峰会议题等内容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法、美两国还专门派出代表就汇率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商讨,通过协商两方暂时弥合分歧达成了共识,这也是会议召开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1975年冬天,法、美、英、西德、意、日六国政府领导人齐聚于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城堡,朗布依埃首脑会议正式召开。会议上各方主要讨论了宏观经济政策、贸易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以及能源政策等议题,六位政府首脑每人分别主持一项并就各个议题充分交换意见。在应对经济危机的大方向的设计上,各国首脑有着诸多一致的观点和意见,如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就解决失业问题和关注通货膨胀取得了共识,在贸易领域达成了六国关于贸易的承诺并许诺将经济复苏放在第一位,在能源领域和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议题中提出了关注能源安全以及建立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关系,通过对话和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等建议。从峰会结果上来看,本次峰会达成了《货币谅解备忘录》并在闭幕时宣布了《朗布依埃宣言》,六国就采取刺激经济增长措施,接受浮动汇率基本达成一致,提出当下最紧急的任务是恢复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形成了以“合作与信任”为核心的朗布依埃精神。但是,虽然在政策沟通和培养“国际信心”上表现出了很大价值,朗布依埃峰会在具体政策协调层面取得的实际成果却很有限,各方分歧依旧存在,“分歧必须服从于福祉”的理念更多地也只是体现在口号中。随着次年波多黎各峰会的召开,首脑会议逐渐走向制度化,七国集团也正式形成,首脑会议的模式延续至今。朗布依埃峰会是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西方国家对进行危机管理的新探索,七国集团会议诞生于西方世界经济领域原有制度架构内的利益平衡被打破的背景之下,而本次会议与其他因素共同带来的权力和利益的重构又带来了经济治理体系的结构转型,使国家间互动方式发生改变。但峰会还是存在着一定局限性,虽然后来七国集团首脑会议走向机制化,但是他并不具备国际机构的结构性特征,没有章程或者协议也没有秘书处等常设机构,他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反机构化”的特点,这虽然使首脑会议具有许多国际组织不具备的功能,如,政府领导人可以在通过沟通预先设计的广泛地领域内讨论论题,参与者拥有其他高级官员不具备的很高的决策权等,但也正是其强调灵活性这一特点使得峰会本身缺乏约束力也没有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导致其结果难以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