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阳明学“近代化”的研究 ——以《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为中心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53602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明学由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创立,是儒家思想的最后一大流派,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阳明学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广泛,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同样影响深远。然而,阳明学自江户时代初期传入日本后逐渐实现了独特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日本阳明学”。其于明治时代迎来全盛期,并被定位为“明治维新的原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其形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在日本阳明学的“近代化”过程中,以天皇制倡导者井上哲次郎为首的“官学主流派”思想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他们有意识的人为加工和彰显下,将曾在明治时代初期经历了一段低谷的儒学,尤其是阳明学融合进了近代日本国民道德体系当中,对明治之后的日本国民精神构造产生了极大影响。井上哲次郎的代表作“儒学三部曲”采用了西方的哲学研究框架,首次尝试了在天皇制近代国家体制下重构儒学体系。《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是“三部曲”中最先问世的作品,奠定了阳明学在明治儒学体系的中心地位,同时也揭示了日本儒学“近代化”的方向。此著作中对日本阳明学派系谱及基本概念的表述对学界的影响持续至今,因而此书被称为日本儒学“近代化”的一个象征,在日本儒学思想、乃至日本文化特性的研究中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为中心,通过对原作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明治日本阳明学的状况,并对日本阳明学的“近代化”进行综合考察。本研究包括绪论与结论部分共由6章构成,逻辑顺序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作为明治时代代表性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的影响力及当时日本阳明学的存在状况,提出问题。作为开展本研究的前提,归纳江户阳明学的特征,详细整理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找出问题点,并依次介绍了本研究的特色、意义及构成。第二章考察了明治阳明学热潮的背景。着眼于明治初期的儒学,明确了儒学在全面欧化背景下的存在状况。介绍了自由民权运动对明治藩阀体制造成的威胁,并讨论了明治政府作为对策所颁布的《教育敕语》对儒学整体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在明治政府利用儒学思想树立东洋式国民道德、意图维护天皇制国体的时代大潮中,阳明学成为明治主流儒学的必然性。第三章就井上哲次郎本人的思想进行考察。在概观井上哲次郎生平,分析其思想的儒学根基及德国哲学背景的同时,讨论了其作为明治政府代言人的立场。通过总结上述内容,探明身处明治时代的井上思想的复杂性与代表性。第四章对《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的构造及内容进行分析,明确井上哲次郎本人与明治日本为何选择了阳明学,以及阳明学为何会成为“儒学三部曲”中的首个研究对象。通过依次解析该书的出版背景、创作动机、内容构成、理论展开,阐明井上的阳明学论述特征及《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一书在日本思想史上的意义。第五章就日本阳明学“近代化”的实质及影响,总结前述内容进行讨论。不仅是井上,而是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治知识分子,在与政治界限暧昧不清的明治学术界占据极高地位,并推进了日本阳明学的“近代化”演变,这对日本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概观完成“近代化”演变后的日本阳明学,明确了日本阳明学“近代化”的本质及其影响。第六章为结论。本章总括全文内容,思考从中反映出的历史必然性,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归纳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日本阳明学的“近代化”是由以井上哲次郎为首的官僚学者们所主导实施的一场政治运动。被作为国民道德的“近代阳明学”原本的哲学内涵明显遭到了弱化,沦为了一味强调“忠孝一致”维护天皇制国体的工具。经过这一加工粉饰后的“阳明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二战之后,甚至与轰动一时的三岛由纪夫切腹事件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有必要对日本阳明学与中国阳明学进行严加区别,同时,二者的存在方式、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在今后有进一步对比研究的价值。
其他文献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双重影响,高温热浪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的气象灾害。公众高温热浪感知是其适应行为的重要前提与社会基础。作为气候变化适应研究的重要内容,公众如何感知与适应高温热浪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作为高温热浪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这方面研究却十分薄弱,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尝试以城市居民对高温热浪影响的感知与适应为切入点,以高温热浪发生最为典型的福州市
十九大以来,人民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提上了日程,除了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而公共文化产品正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逐步重视,我国的公共文化产品也丰富了起来。但是,在各地文化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仍然滞后,文化产品供给矛盾依然尖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壁垒仍然存在。县城作为一个体系完备的行政主体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
高中学生社团活动发展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了课堂内外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学生个性特长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办学目标,彰显了学校校园文化的精彩之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特长,锻炼能力,还可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我国高中学生社团发展状况不均衡,其中优质高中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但普通高中学生社团活动开展
中国崛起促进了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和东盟成员国之一,近年来双边合作不断加深,使菲律宾成为东南亚地区第二大汉语需求国。2014年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与菲律宾教育部开展合作,汉语被纳入公立中学外语教学项目,走入本族中学生的课堂。调查发现,菲律宾公立中学汉语课堂不分课型,多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沉闷、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能得体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学习热情下
为满足北方河道在枯水期、平水期水面连续,水量充沛,能够满足河道生态效益标准,常修建潜坝群工程对河道蓄水调流,但由于汛期时间较短、洪量小,常弱化潜坝群对河道行洪影响。为改善北方河道建设滞后的问题,减少洪水对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需要对潜坝群河段的行洪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大凌河西支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先利用物理模型试验探讨单潜坝局部行洪特性为潜坝群间距布设提供可靠依据,再利用Mike 21 FM水动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现代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诊断全身性疾病如脑部、胸部、腹部、骨骼和乳腺组织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优势。乳腺专用CT已显示出比常规CT更高的发展潜力,原因在于乳腺专用CT的辐射剂量比常规CT更低,且乳腺专用CT在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中更具潜在价值。低剂量成像和双能分解算法是其中的关键技术,论文围绕乳腺专用CT的成像问题,开展了基于稀疏采样模式的低剂量重建、双能信息分解及降噪算法的研
平原型水库河谷开阔,地形平坦,第四纪覆盖物厚,水库蓄水易导致水库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壅高,地下水埋藏变浅,排泄不通畅,从而形成浸没灾害。浸没灾害的发生,可导致土壤盐碱化、沼泽化,建筑基础破坏失稳等问题,其不利影响严重制约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石佛寺水库蓄水对右岸副坝下游地区造成浸没现象为研究背景,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数学模型,对水库浸没程度进行评价,对浸没及其治理措施加
标准模型成功地描写了宇宙中绝大多数可见物质的基本特征,但由于量子场论非微扰求解的困难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人们依然缺乏对核子或强子内部结构的全面了解,缺乏对量子色动力学色禁闭性质的深刻理解。未来高能量高亮度的电子离子对撞机(EIC)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将是对核子内部结构和量子色动力学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EIC上各种物理过程要求对反应中的末态粒子进行高精度测量,其中散射电子的探测几乎对EIC的所有物理
流利性是评价语言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非流利言语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和口译领域众多学者十分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口译领域中,许多学者对于同声传译中的非流利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对于交替传译模式,特别是汉英交替传译模式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八名MTI英语口译专业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包括与每名受试者进行汉英交替传译和回溯性访谈),旨在探究中国学生译员在汉英交替传译中非流利现象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48、4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女子自由体操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以及我国运动员在这两次比赛中得分较高的4名运动员的成套动作进行分析。对成套动作的动作结构、难度、完成、舞蹈和音乐等情况进行统计,对运动员的个人能力、难度动作的选择和D分与E分的关系、音乐和舞蹈的编排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自由体操成套动作在东京奥运周期在编排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