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哲学家波普说“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与世界辩证统一的存在,是超越性、理想性和创造性的存在,是力求把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的存在。超越现实和追求理想是人的“形上”本性,以理论形态表征人的“形上”本性则构成哲学的“形而上学”。哲学的形而上学就是以理论方式表征人的“形上”本性的自我意识。(1)考察西方形而上学演进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为人的“形上”本性的溯源寻找到恰切的方式和路径。针对西方形而上学产生的原初问题,即寻求世界万物的存在及其变化的根据和原因的“本原”问题,古希腊哲学从早期自然哲学对“始基”、“本原”的“感性经验”追问,到柏拉图“理念论”的形成经历了从具体物质到抽象存在、从感性经验到理智超验的探寻过程,由此引出追求超验、绝对、至上的理念本体的形而上学问题。巴门尼德提出“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形而上学论证方式,给古希腊传统形而上学奠定了主基调。柏拉图确立了“理念”超验本体的客观尺度,这显示出古希腊哲学探求的核心问题是与感性经验相分离的纯粹“理念”本体这个非物质性的实体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综合以往哲学研究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形式先在的“形式质料”说,把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个别事物看作最真实的实体,从而完成了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客体性建构。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对立。近代哲学致力于通过“思维”的能动性去克服这一对立,围绕思维与存在对立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路径。笛卡尔确立了“我思”内在本体的主体地位,为近代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经验论者休谟否认人类有能力突破感官的限制去认识经验之外的事物,从而向人类理性统摄客体的合法性提出了最大挑战。康德为解决休谟问题批判性地考察了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即先验主体中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认为,主体只能用知性纯概念去认识现象,但却无法把握“物自体”本身,从而完成了思维和存在于先验主体之中的统一。黑格尔看到了康德主体性哲学造成的现象与物自体二元对立的局限性,致力于把康德的知性纯概念发展成为思辨的理念概念,并通过绝对精神外化、扬弃异化、回归自身的自我运动,最后达到绝对知识,实现思维和存在的概念上的统一。但是,这种精神上的统一并没有超出认识世界的本体论领域,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只解释世界,无法触及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更无力改变人们现实的苦难。率先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是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哲学,为马克思哲学批判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形而上学提供了武器和前提,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性超越而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以此为基础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新哲学。实践观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哲学批判性地颠覆和超越西方形而上学的有力武器,并成为马克思建构其新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内在根据,是因为它的实质内涵和本质特征就是现实人的感性的对象化活动。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现实的人在实践的对象性活动中不仅按照自身内在尺度和物的外在尺度有效地改造了客观世界,从而创造出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对象世界,而且也在实践对象化的双向活动中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了人自身的发展。可见,通过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不仅能够实际地贯穿和改造外部客观世界,而且也可以现实地改造和发展人自身,真正做到既科学地阐明世界又可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真正解决与实现西方传统哲学一直努力探索却又始终无法做到的“求真、向善与寻美”历史地相统一的根本问题。所以,以实践对象化视角去考察马克思哲学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现实超越,不仅可以了解西方哲学演进发展的逻辑历程,也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解读和阐释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从而可以在更深层次的逻辑上挖掘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以指导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和提升其形而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