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宫廷漆器艺术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aiqu8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经济兴盛,国库充盈,满汉民族文化相融,加之帝王的审美情趣与喜好,清代宫廷漆器艺术在整个中国漆器艺术历史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乾隆时期(公元1735年—1795年)号称盛世,百工炫巧争奇,漆器制作工不厌精,料不厌细,宫廷漆器代表着当时漆器髹饰技术的最高水平。乾隆时期的宫廷漆器主要由造办处与苏州织造制作。为了让造办处各作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乾隆帝对其加强了控制,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恩威并施的管理制度和对优秀人才的选用,不仅刺激了匠役们的创作热情,并为乾隆时期的宫廷漆器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乾隆时期宫廷漆器的髹漆技艺基本继承了明代工艺,大致可概括为六大类,另还有传世较少的漆器种类。同时,乾隆时期的宫廷漆器也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例如漆的色泽更加鲜艳;将胎骨从木胎、金属胎、皮胎扩大到了紫砂胎、夹纻胎等。乾隆时期宫廷漆器的纹样在前朝的基础上亦出现了新的变化:此时期的吉祥图案发展迅速;文人山水图案的兴起成为了乾隆时期宫廷漆器图案的一大特色;海水龙(兽)纹更是前朝不曾出现的纹样。从宫廷漆器的应用来看,从器皿陈设、文具供器到家具等物,漆器已然渗透到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乾隆帝亲自参与漆器的设计,对漆器的胎骨、样式、髹漆工艺、色彩等诸多方面都亲加指点。造办处档案极为详尽地记录了皇上的谕旨和管理人员奏报活计制作过程,从中透露出皇帝的个人审美标准。乾隆帝的审美情趣造就了时代的特色。
其他文献
<正> 一、调查经过青莲岗新石器时代遗址是1951年12月15日至18日在江苏淮安境内调查中发现的,当时采集了石器、陶片、兽骨等标本约129件。1952年1月3日到5日,再作了一次调查,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以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困惑,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在钻研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幸遇到了李吉林老师。作为情境教学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为
元末割据群雄蜂起反元 ,以兴复汉统或重建宋朝为政治号召 ,宗教方面的背景则在于白莲教。韩林儿之被拥立为“小明王” ,朱元璋之国号“大明” ,皆与白莲教有关。在白莲教的主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之后,收获的是积淀而成的数学思维和素养。数学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作
因为教育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对幼儿诗进行“鉴”和“赏”的能力,但由于阅读能力或专业水平的限制,她们对幼儿诗的赏析常常又束手无策。本文尝试
1临床资料患儿男性,7岁,出生后不久发现心脏杂音,哭闹及活动时口唇发绀。查体: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发育欠佳,口唇轻度发绀,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部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第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电子信息时代。信息工作已经成为各级企事业单位,各个高校及众多研究所的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变革,人们的学习方式伴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习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微课程作为一种
《我不是药神》由真实事件改编,上映后迅速在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一阵热潮,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题材推向了新的元年。影片无论是在选题、选角还是制作方法与叙事手段上均可圈可点
<正> 近时由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引起沪上轰动,观众潮涌,历久不衰。我参观后既饱眼福又倍感亲切,曾经亲身经历复制国宝的情景不禁重现眼前。 笔者和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