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drug-induced autoimmune hepatitis, DIAIH)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等特点的比较,通过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ulatory cells, T-regs)的频率,探讨其在DIAIH细胞免疫方面的作用,为与AIH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25例DIAIH患者及20例AIH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免疫学指标及组织病理特点。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s的频率。结果1. DIAIH组及AIH组患者性别及年龄分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DIAIH组病例中,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第一位(9/25,36%)。DIAIH组患者一级亲属中均无自身免疫性疾病。3.两组患者乏力、尿黄、厌食纳差等症状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格检查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两组患者中,入院时的ALT、AST、TBIL、ALB等指标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AIH组患者γ-GT及ALP水平高于AIH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治疗2周后复查肝功能经比较,DIAIH组AST、 γ-GT、ALP、TBIL指标水平均低于AI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AIH组患者血清IgG、γ球蛋白水平均高于DIAI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检测呈阳性的自身抗体中,两组ANA、SMA阳性例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AIH组患者AIH诊断积分明显低于AI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两组患者肝穿病理检查,均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界面性肝炎;汇管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DIAIH组病理学改变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1/25,44.0%)、褐色颗粒沉着的库普弗细胞(6/25,24.0%)、小泡性脂肪变性为主的肝细胞脂肪变性(13/25,52.0%)、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性淤胆(9/25,36.0%)、小胆管增生(7/25,28.0%)等发生率多于AIH组。后者玫瑰花结样改变(6/20,30.0%)仍是其特征性改变。7. DIAIH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s频率高于AIH组(3.37%±0.88%vs2.7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8. DIAIH组均经保肝药物治疗,4例(4/25,16.0%)加用免疫抑制治疗,获得临床缓解后,停药随访6-12个月,肝功能均正常。AIH患者中有7例(7/20,35.0%)应用免疫抑制治疗,有2例在停药后半年左右复发,有13例患者(13/20,65.0%)采取单纯保肝对症治疗,其中6例(6/13,46.2%)在半年内仍有肝功能波动。结论1. DIAIH和AIH都多见于女性,以中年发病最多。在本研究人群中,中药是导致DIAIH的首因。与AIH不同,本组资料DIAIH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2.本研究中,DIAIH及AIH临床症状均以乏力、厌食纳差、尿黄等症状为主,但少数患者可同时存在发热、皮疹等肝外系统表现及慢性肝病体征。3. DIAIH与AIH都以ANA、SMA为主要的自身抗体指标,但IgG、γ球蛋白水平及AIH诊断积分均明显低于AIH。4.本研究中,DIAIH患者肝脏病理更多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褐色颗粒沉着的库普弗细胞、小泡性脂肪变性为主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性淤胆、小胆管增生等特征,而AIH以界面性炎症、肝细胞玫瑰花结样改变为主要特征。5. DIAIH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s较AIH水平高,提示监测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s频率可能有助于鉴别DIAIH和AIH,并有可能为临床治疗方案及疗程的制定提供依据。6.本研究中,治疗2周时DIAIH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好于AIH患者。多数DIAIH肝损伤经单纯保肝对症治疗可得到恢复,少数加用免疫抑制治疗也能得到临床缓解,且停药后不易复发。而AIH患者病情易波动,即使加用免疫抑制治疗,停药后仍有部分患者可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