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萧红小说的一种精神体验及其诗意展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19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浩文说:“萧红在本质上是一个自传体和善于描写她私人经验的作家”她的作品,无论是从主题的选择,还是形式的运用,都折射着她情感体验的光辉。正是这样的创作特色,引起了众多的研究者对其情感体验的关注与探析。纵观这些情感体验的研究与探析,有对其漂泊意识的关注,有对其女性意识的深究等等。但是,对萧红小说中的恐惧体验,却少有论及。针对此,本文试图避开前人的研究视野,从作品的某些特质文本入手,结合生命哲学、心理学及萧红的人生经历等,来探寻萧红的恐惧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第一部分:恐惧体验与矛盾性主题的言说。此部分主要是通过细读文本,挖掘文本中呈现的某些艺术特质,进而于这些特质中探寻深藏其中的恐惧体验。萧红在作品中通过对苦难的言说、对非人状态的关注及对那些被生存捶打得人鬼不分的幽灵的描绘展示着生之苦痛;又通过一幅幅阴森的画面和死亡的悲凉写出了她对死亡的感受。这种执着于对生之苦痛的言说和对死亡阴森的展示中,渗透着的是萧红生不如死、死而不甘的恐慌与焦灼。无家无爱的恐慌感,让她在作品中时而凄厉呐喊,时而又潜入“后花园”,醉心于里边的甜蜜与温馨。借助于这种矛盾对立的主题,萧红抒发着人生中无路可寻与灵魂无所依托的恐慌感、无助感。第二部分:恐惧体验与越轨的笔致。此部分仍然是以文本作为立足点,通过作品独特风格的分析,来透视萧红恐惧体验在文本中的转化。被父亲开除祖籍的不幸与情爱中的诸多伤痛让萧红深切地感受到了男权社会下所形成的传统习俗的重压。孤立无助的感受,让她对给她带来痛苦的传统给予了最为彻底的颠覆。她如同一个愤怒的女神,对异性、生育、性和母亲的形象给予了不同于传统的解构。而恐惧人生体验的长期积压,又让她在作品中营构出了与他人截然不同的艺术氛围,既恐怖、凄厉,又充满了荒诞色彩。第三部分:恐惧体验形成的原因探析。此部分拟从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学角度,来探寻萧红恐惧体验的成因。人生经历对萧红恐惧体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家的焦灼、不幸的情爱、无时不在的疾病、生活的贫困带给了萧红一连串的伤痛,这种伤痛让萧红时刻对人生惊惧不已;神经质式的气质类型让她总是沉迷于自我的感受,咀嚼着异己带来的伤痛;而她的聪慧又加深了其灵魂世界里的这份重压。本能中存在的诗意感让她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变得格格不入,对诗意人生的执着追求让她在反叛的路途中增添了太多的恐惧感与焦灼感。论文将萧红的人生经历、人生感受和文本细读紧密结合,从中挖掘出恐惧体验及其对萧红作品的影响。
其他文献
作为国际商贸活动信函的重要组成成分,索赔信函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质是通过语言达到行为目的。索赔信函的目的是对已出现的问题求得快速与妥善的解决。
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
<正>邓小平的政治智慧来源于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自信。躲闪,画地为牢,把自己封闭起来,让出阵地,与他的性格和勇气是格格不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
近年来,虚拟舞台背景常常被应用于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设计中,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它把舞美形式和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能烘托现场气氛,又能拓展舞
supreme在品牌构建中,建立了独特的自我评价、群体边界等价值目标,并以此为目标通过广告叙事从人物、情节、主题与叙事美学四个方面对亚文化价值观进行视觉符号的转化,针对不
根据调度集中系统运行维护需求,构建了一个管理对象多元化的监控一体化平台,设计并实现了运行监控、资产管理、告警管理、决策服务等功能,提高了铁路调度集中系统运维的管理
以基本理论为研究主线,从理论上分析了形成雷电灾害的原因;从雷电带来的灾害性入手,对雷电危害的形式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类论述;针对不同种类建筑所造成的损害做出了分析
防御素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大类阳离子抗菌肽,它们在宿主-家禽天然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道重要防线,在鸡体内只存在Gallinacins类β-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围绕在起草制定的GB/T 30326-2013《平装书籍要求》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和2015年7月12-13日在青海西宁全国印刷标委会组织召开的"全国两项印后国家标准
选用3头装有永久瘘管的草原红牛进行体外试验,探究不同种添加剂对羊草在瘤胃液中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硝酸钠、莫能菌素和牛至油组的甲烷产量显著降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