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商时代属中国古代史上的奴隶社会。这个阶段,国家及其都城产生,都城制度逐渐形成。研究发现,夏王朝时期的阳翟(今河南禹州)、斟寻(今河南偃师)、商丘(今河南濮阳)、斟灌(今山东、河南二省交界处)、原(今河南济源)、老丘(今河南开封境)、西河(今河南洛阳西至陕西华阴东区间)等具有都城性质,其中商丘、斟灌为临时性都城;商王朝的都城有毫、隞(今郑州西北郊,或山东、豫东某地)、相(今河南北部)、邢(庇、耿,今河北邢台)、奄(今山东曲阜)、殷等;而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斟寻)、郑州商城(毫)、偃师商城(西毫)、洹北商城(相)、安阳殷墟(殷)等遗址,皆具备都城性质。 在设都方面,夏商时代既施行一都制,也施行多都制。这个时代都城制度的核心是主辅都制。由于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等原因,夏、商王朝在设立一个主要都城的同时,在其版图内另设立一个或几个辅助性政治、军事中心。主辅都制萌芽于夏禹时期,形成于帝宁时期,存在于夏商时代的相当长时段。在主辅都制下,主都一般不变迁或较少变迁,而辅都则根据政治、军事需要屡经设立和变迁。具体来说,夏王朝从太康至桀一直以斟寻为其主都,帝宁之后又设立原、老丘、西河等辅都;商王朝前期以郑州商城为主都,另设立偃师商城、隞、相、邢、奄等辅都;商代后期主要以殷为都,但在商代末年朝歌也具有实际辅都性质。夏商时代并不存在一都制下的都城“屡迁”现象,这是由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导致夏商时代都城屡迁,考古材料也证明一些夏、商都城存在年代甚长。这就是说,夏商时代具有主都相对稳定性和辅都相对屡迁性之特点。需要指出的是,盘庚是从郑州商城而非从奄或耿迁往殷地的,盘庚迁殷的原因与当时频仍的水灾导致郑州一带生态环境恶化有关。 中国古代施行的离宫别馆制度在夏代已处于滥觞阶段;商代前期此项制度正式形成,最著名的离宫别馆当数位于西毫之东不远的桐宫;商代后期为离宫别馆制度的繁盛期。从武丁开始,妹邑(朝歌)即为离宫别馆,直至帝纣后期演变为实际辅都性质。离宫别馆既应用于夏、商王之娱乐,又是夏、商王田猎时的驻跸之所和都城之外的政治活动g8 场所。 Z 夏商时代人们已有意识地选择最佳位置建造都城。当时遵循着主都(包括一都制 3 Z 下的都城)居中和辅都在边制度、都城所处地域生态环境优越制度、地貌条件适宜居民Z 生活及城市发展制度。夏、商都城大多位于河流、湖泽岸边或附近,有良好的水源条件;和水上交通条件。z 夏商时代施行城郭制和守在四边制等两种都城军事防御制度。前者如郑州商城、 惬师商城等,主要以大型城垣为都城的防御设施;后者如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等,则淡 化都城地区的军事防御,不设立大规模的城垣,都城地区的安全主要通过加强周边地区 的军事防御来予以保障。城郭制多应用于新、旧王朝更替、社会动乱、国势衰弱时期,体 现的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建城思想。而守在四边制一般应用于和平时期和 国势强大时期。此外,夏商时代建造城郭制都城还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先宫殿(宫 城)、居民点后郭城(外城)的建造顺序,二是宫墙、内城墙、外城墙、护城壕、自然河湖等 多重防御设施的组合配置,三是城郭建造的因地制宜性。 在都城的规划布局方面,夏商时代至少遵循7项制度:一是宗庙、宫室、手工业作坊 必备制度;二是都城及宫室区设立中轴线制度;三是宫室区居中制度;四是宫室区与平 民区分离制度;五是宫室区建造施行前朝后寝制度;六是宫室区附设池苑制度,七是王 陵区位在都城西北方向制度。 夏、商王朝的都城制度对周边方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都城选址、军事防御、规划布 局等方面,诸方国都城大多仿效夏、商王朝的都城制度建造都邑。夏、商王朝之都城制 度对后世诸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夏、商王朝的主辅都制对后世王朝的影响最为 明显,从西周开始至明清时期,历朝历代多施行主辅都制或多都制。此外,夏商时代的 离宫别馆制度、都城选址制度、军事防御制度、都城规划布局制度等,对后世诸王朝也造 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5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