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产城融合发展政策工具研究——基于中海信(汕头)创新产业城的个案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_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园区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空间形态,其发展演变与城镇的布局和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念,要求城镇化发展着力向提升内在发展质量转变。在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相碰撞、互相促进的大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的园区模式逐渐成为了城镇发展的新趋势,即以产业园为单元,生产要素聚集与生活要素配套融合发展的模式成为了地方政府凸显城镇化发展特色的创新尝试。从当前国内产城融合发展的学术研究来看,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全面分析产城融合发展政策工具的理论体系,难以为地方政府引导产业园区城市功能提升提供政策支撑。因此,本研究试图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以创新产业园区开发模式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胡德的NATO分析框架对濠江区政府产城融合项目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政策工具进行研究分析,为进一步丰富产城融合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政策文本分析和半结构性访谈法,对濠江区政府引进中海信项目的政策工具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包括对影响政策决策过程的因素(工具自身特性、社会经济情况、资源禀赋条件及宏观政策环境等)及其相互关系、产生影响的具体形式等进行研究,探讨濠江区产城融合政策工具选择背后的机理。以政府权威、金钱、信息和组织资源为线索,结合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直接性、自动性和可见性特性分析,总结出濠江区政府产城融合政策工具选择的机理,即模仿性、路径依赖性和演化性。  针对政策工具选择的机制,本文运用胡德的NATO模型及其工具维度,综合考虑政策工具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性及其与产城发展阶段的相容性问题,从政策工具设计和操作层面,结合产城融合项目存续发展需求及创新型产业特性提出具体的政策工具或工具组合改进建议,希望能为濠江区和其他地缘相近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实践提供政策决策参考。
其他文献
今年10月19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的50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是不会忘记这一天的。这些日子,许多单位纷纷举行学术讨论会、座谈会和各种纪念活动。我们这次讨论会就是其中的一个。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住宅货币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房价的飞速上升。房价持续上涨不仅影响到普通居民的购买力,而且短期
中国史学会、北京市历史学会和教育部社科中心联合举办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他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中也指出:“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
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主体之一,其环境行为在建设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制定了许多引导和规范企业环境行为的法律法规。但与政府的环境规制相比,由居民的需求引发的市场激励更易促进企业提升环境行为,因此论文从公众需求端设计引导政策激励企业改善环境行为。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归因的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挖掘出居民认为的企业环保行为的三个驱动因子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时,某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选辑了康有为、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一批历史名人的文章,按编者的意图精心编排,并在封面上刻意标出“自由主义的先声”,
可持续发展不能回避伦理道德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来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必改变现存的利益格局,涉及多方的利益矛盾。而作为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道德,总要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因此可持续发展不可能没有道德的干预,而不同性质的道德干预其效果是不同的。
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从现实的社会发展看,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教师工作的质量关系到教育成果的质量。能否有效地增强教师的工作动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学校的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只有自主
东北师范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5月,是跨院(系)、所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实行理事制,设立日常办事机关,是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的理事单位,也是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