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汽车双动力能源系统优化研究

来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never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今天,新型能源汽车逐步被研发出来代替部分传统燃油汽车。插电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Plug-i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PFCEV)逐渐成为城市公交主要开发车种。根据城市公交负载量大和体积容量大以及城市道路工况特性,本文研究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源采用燃料电池系统(Fell Cell System,FCS)和动力蓄电池系统(Battery Power System,BPS)组合的双动力能源系统。其中燃料电池作为主动力源为整车提供动力需求的同时还能将多余的电量给蓄电池,而蓄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和动态响应快的特点,不仅可以回收制动能量还能在满足整车动力需求的同时实现“削峰填谷”的作用,从而降低对FCS的功率及瞬态特性等性能的要求,减少整车能耗。为了使车辆在城市工况下能耗更低,本文通过逻辑门限控制策略对起步加速阶段进行扭矩限制和优化功率分配,对巡航阶段利用模糊控制策略进行优化,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理论分析燃料电池汽车双动力能源系统的特性和工作原理。采集上海某路公交车行驶工况数据作为分析对象,以该公交运行工况作为城市工况进行片段划分,分析每个片段起步加速阶段车辆的加速响应和双动力系统的功率输出,得到起步阶段扭矩响应较快,蓄电池的输出功率占比较大;分析整个工况巡航阶段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占比低。确定本文以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性为优化目标。在起步加速阶段,采取逻辑门限控制策略,以车速和SOC值作为控制变量,合理分配扭矩输出以及双动力能源系统功率分配。在巡航阶段,采取基于规则的模糊能量管理控制策略,优化功率分配输出。其次进行燃料电池汽车双动力能源系统建模,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驾驶员模型、燃料电池、蓄电池、电机等在内的双动力系统结构模型,根据需求计算相应模块参数,基于逻辑控制法、查表法和插值法建模。为仿真测试提供环境,并进行了参数配置,保持与实际车辆参数一致,为实车模拟运行构造条件。最后通过轮毂和硬件在环进行仿真测试,选择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工况和城市工况进行测试,获得了优化前后能量管理策略下的功率对比,以及不同策略下的氢气消耗量和动力蓄电池SOC值变化。在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工况测试下本文控制策略相对于优化前控制策略百公里氢气消耗量降低了1.6kg,能量优化率达到了19%;城市工况测试百公里氢气消耗量降低了2.2kg,能量优化率达到了27.4%。实际反应了本文所研究的双动力能源系统优化的有效性,为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截至2017年3月底为止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伴随而来且有愈发严重的趋势,在给居民出行造成困扰的同时,同样对城市道路资源、经济、安全乃至环境造成诸多
近年来,在电力市场交易环境不断活跃的情况下,新增实体大规模的涌现。新能源技术在传统电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高渗透率的电动汽车和分布式电源并网对传统电网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社会和经济的巨大需求推动我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井喷式发展,超大型近海结构物不断出现。这些结构物容易受到船撞。撞击作用位置的显著随机特征,决定群桩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直接肼燃料电池(Direct hydrazine fuel cells,DHFCs)因具有理论输出电压高(1.56 V)、能量密度高(5.40kWh·kg-1)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农业环境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中南方耕地重金属污染以镉为主。本文对典型的生物土壤结皮进行表征分析并观察去除农田灌溉水中镉的性能,结果表明生物土壤结
针对传统的地铁排热风热回收系统因设备庞大、占用风道长、换热器距风亭出口近等原因存在的热回收量低、经济性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可有效克服传统地铁排热风热回收系统
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简称CVT)能够在输入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输出转速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来满足设备或生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各种不同工况的需求。目前较多数机械式无级变速器均使用摩擦传动,根据其接触形式的区别,主要可分为点接触式与线接触式两类。点、线接触式摩擦传动无级变速器因传动元件之间接触面积较小,无法承受较大的正压力,使得目前机械式
以鄂东南传统民居为范本,对聚落的景观形态进行解读,本文从生态视角出发,试图通过对传统民居景观形态的探讨,梳理传统民居的聚落形态的样貌,通过对比归纳对鄂东南传统村落进行系统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为当下传统聚落景观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最终对鄂东南新农村的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具有本源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性的解决方法。首先,本文运用现场调研、文献收集、归纳总结等方法,对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影响的因素进行综
互承结构因节点简单、建造技术要求低、可快速安装拆卸、造型美观等优点而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注。然而,互承结构中大量几何约束的存在,使其形态难以预想,特别是在给定的
砂姜黑土是由母质和地形两大因素起主导作用下经过长期干湿交替过程所生成的隐域性土壤,广泛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其中以淮北平原分布面积最大。由于该类型土壤粘粒含量较高(>35%),且以2:1型粘土矿物蒙脱石为主,易于湿胀干缩,土壤适耕性及保水保肥能力均较差,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是我国的一种典型的中低产田土壤。针对砂姜黑土属性障碍因子的消减除需加强水分管理外,亦可通过田间施用粉煤灰、生物炭、秸秆等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