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辊式玉米收获割台设计与试验研究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v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辊式割台是本课题智能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核心部件,本文对立辊式割台的主要部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确定了立式割台主要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验证,为该型玉米收获机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作业工艺过程为切割、夹持、输送、摘穗收获等,据此作业工艺对以下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1)针对现有玉米收获机摘穗装置存在籽粒啃伤、啃落导致损失严重等问题,提出激振折柄摘穗原理,即通过改变摘穗方向,带动果穗左右高频摆动,将果柄折断,实现果穗的低损收获,根据以上摘穗原理,设计了多棱立辊式摘穗装置;进而结合现有立式玉米收获割台夹持输送装置存在夹持均匀性和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等问题,提出间隙夹持输送原理,即将间隙夹持输送链与压杆之间的间距稍大于茎秆直径,使得茎秆在夹持链和压杆之间处于间隙夹持状态,设计了间隙夹持输送装置,并分析了间隙夹持输送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完成了间隙夹持输送装置的设计;最后将两项技术进行整合,完成高效、低损、结构简单以及可靠性高的立辊式玉米收获割台的整体设计。(2)基于激振摘穗理论,确定了多棱立辊式摘穗装置主要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选取棱边数、摘穗辊转速和摘穗辊直径为试验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通过试验结果确定了影响摘穗质量的主次因素为棱边数、摘穗辊转速和摘穗辊直径;较优组合为摘穗辊直径为7cm、棱边数为8、摘穗辊转速为950r/min,在该条件下本摘穗辊的籽粒破损率为0.13%、落粒损失率为0.28%、茎秆折断率为0.53%。(3)基于间隙夹持输送理论,确定了间隙夹持输送装置主要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选取输送轨道间隙、间隙夹持输送链速度和间隙夹持输送链长度为试验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夹持输送质量的3个主次因素顺序为输送轨道间隙、间隙夹持输送链速度和间隙夹持输送链长度。确定夹持输送链长度1.3m、输送轨道间隙3cm、夹持输送链速度4.5m/s为较优组合,在该条件下间隙夹持输送装置的喂入姿态成功率为92.5%、断茎率为0.25%,输送过程稳定可靠,不存在堵塞问题,完全满足立辊式玉米收获机的作业要求。(4)选取主要运动参数进行了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立辊式玉米收获割台作业过程中,影响落粒损失率和籽粒破碎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多棱摘穗辊转速,其次是间隙夹持输送链速度,机器作业速度影响较小。各运动参数的最佳配合为多棱摘穗辊转速为950r/min、间隙夹持输送链速度为4m/s和茎秆输送速度为1m/s。在该条件下落地籽粒损失率为0.29%,籽粒破损率为0.16%。(5)完成了样机试制并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立辊式收获割台平均籽粒落地损失率仅为0.188%,最多为0.28%;平均果穗损失率为0.394%,最高为0.91%;平均籽粒破碎率为0.142%,最高为0.19%。均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并且在试验过程中,机器工作顺畅,间隙夹持输送装置工作可靠,没有出现堵塞现象,且作业速度可达8km/h,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逐渐不能满足需求,他们需要创新商业模式或产品,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高质量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要适应宏观环境变化,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业务优化和战略转型,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转型成功,企业可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市场地位;如果转型失败,企业就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恰当地应对风险,降低损失,就有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当今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群体之一,拥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清净的网络使用空间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建立和思想的进步有重要的作用,但现如今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和实施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网络使用空间。近些年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现象频发,各种暴力媒体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之中,这对大学生有潜在的网络风险。大学期间正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时期,而互联网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在不良信息的作诱导下,大学生们很可能建立
学位
股利政策理论是公司金融领域内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无数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MM理论、股利信号理论以及股利代理理论等卓越的学术成果。现金股利问题上升到动态领域即引发了对股利平稳性的思考,然而学界对此仍缺少更为深刻和系统的研究。股利平稳性并非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早在1956年,Lintner就发现企业偏好平稳地发放股利来吸引投资者并据此建立了相应的测量模型。而从资本市场的角
本实践报告依据2020年10月20日北京大学哲学系邀请牛津大学威廉姆森教授线上讲座《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所做的线上同声传译。本讲座从哲学与哲学史的意义、概念及发展历史等方面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次学术讲座的特点是术语多、语言准确度要求高、逻辑严谨、哲学原理运用多、专业性、系统性知识多,这为同传实践增加很大难度。本文将此次口译工作进行描述,回顾和分析。此次同传过程分为译前准备、译中执行及译后总结。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