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与脂肪相互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yunm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制了壳聚糖系列衍生物:乙胺基壳聚糖(EACTS)、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HTACC)、羟丙基三乙醇基氯化铵壳聚糖(HTEACC)、十六烷基壳聚糖(CTCTS)、羧甲基壳聚糖(CMCTS)和羟丙基壳聚糖(HPCTS),其中乙胺基壳聚糖为新型壳聚糖衍生物。研究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与脂肪的相互作用,考察了影响吸附脂肪的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壳聚糖分别与壳聚糖油酸酯、花生壳膳食纤维、降解卡拉胶、降解黄原胶、降解瓜尔胶和海藻酸钠的复合物吸附脂肪的能力。得到以下结论: 1.壳聚糖、乙胺基壳聚糖、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十六烷基壳聚糖、羟丙基三乙醇基氯化铵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和羟丙基壳聚糖分别每克可吸附22.4g、27.2g、29.2g、25.0g、18.4g、16.5g和8.6g油脂;乙胺基壳聚糖和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吸附脂肪的效果较好。 2.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脂肪吸附剂,与油脂相互作用的时间、温度、体系的pH值和吸附剂浓度对吸脂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35~40℃、体系pH=2、吸附剂浓度为10g/L、与油脂相互作用2~3h的条件下,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脂效果。 3.壳聚糖-壳聚糖油酸酯共混物、壳聚糖-花生壳膳食纤维共混物和壳聚糖-降解瓜尔胶复合物对吸附油脂具有协同效应;当壳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20﹪、60﹪和40﹪时,平均每克壳聚糖-壳聚糖油酸酯共混物、壳聚糖-花生壳膳食纤维共混物和壳聚糖-降解瓜尔胶复合物可分别吸附37.9、35和28g油脂。 4.壳聚糖-降解卡拉胶、壳聚糖-降解黄原胶和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物对吸附脂肪无协同效应,吸脂能力低于壳聚糖。 本文研究为拓展壳聚糖衍生物、壳聚糖和降解多糖复合物吸附油脂的应用提供基础。
其他文献
新兴信息技术发展与网络内容发展相辅相成,信息技术促进了网络内容产业迭代演进,网络内容产业也成为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时代网络内容产业在内容生产、传播
固态白酒糟是酿酒行业副产物,一般以高粱、薯类、糯米等为原料,还含有大量稻壳,我国每年白酒总产量已达1000万吨,伴随的白酒产量的增加,白酒糟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多,产一吨白酒
根据燃料电池的原理,对三种典型支撑形式(电解质支撑、阳极支撑、阴极支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建立传热传质和电化学反应三维热流模型和电化学模型,研究其性能差别,模拟结果显示阳极支撑式SOFC性能更佳。进一步以阳极支撑式SOFC为模型讨论不同运行条件和不同材料特性对其性能的影响。控制方程引入源项,质量源项表征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质量变化;用Brinkman-Forschemer-Darcy描述气体在多孔
本论文对微波在荔枝罐头杀菌工艺中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微波加热对酸性水果食品中的三种主要对象菌(酸土脂环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致死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安全威胁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和演化,网络安全形势与挑战日益严峻复杂,如何切实维护好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我国的网信事业安全可靠、可控已经迫在眉睫。为此,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就关于我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的有关话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期刊
近日,中国电子商务认证联盟颁发了国内首张电子商务认证证书,松下电器、老板电器等成为第一批B2C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商品类)认证获证企业。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针对电
火力发电厂流量信号检测一直是电厂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现行检测以节流检测方式为主,信号处理方式多为传统数据处理方式。作为新型发展起来的涡街流量计具有结构简单、量程宽、测量准确等诸多特点,正日益成为流量测量的主要方式之一,涡街流量计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发展空间。本课题将涡街流量测量基本理论与基于预测的小波分析相结合,设计一套基于计算机数据采集技术的流量测量系统。通过对卡门涡街原理与光纤传光微弯损耗
在提高室内热舒适性、空气品质的同时降低空调系统能耗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重要问题。地板辐射供冷系统是一种节能、舒适的空调系统,但其单独运行时,不能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和除湿的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太阳能重要应用途径之一的太阳房得到了广泛的实践,成为太阳能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
网络安全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电网安全也提升到至关重要的位置。近年来,能源行业网络安全问题频发,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影响能源行业安全的重要因素。电网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数据泄露,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电力企业能否保障电网安全以及网络中的信息安全,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