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合肥20世纪50-60年代高校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校园规划以及建筑单体的层面出发,试图分析出合肥20世纪50-60年代高校建设发展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具体特征。20世纪50-60年代是合肥高等教育的奠基时期,高校建筑是合肥市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首先,开篇先论述了合肥20世纪50-60年代高校建筑在合肥教育史以及合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阐述了课题研究的依据与意义。其次,通过梳理合肥高校建设的历史发展沿革,为论文的研究搭建起了一个全面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合肥20世纪50-60年代建设高校的数量与分布,为论文的深度分析建立起一个详细的数据资料库。接着,以国内此时期高校建设发展演变为历史背景,结合调研资料,选取三处合肥典型高校规划案例,详细分析其规划布局特征和空间组织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合肥20世纪50-60年代高校建设与国内总体发展脉络具有史学的同一性,均以政治意识形态的映射和高校价值取向的变化为背景,服务于国家的集权性组织和工业化建设;具体表现为对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移植,以及校园整体空间构筑的清晰的政治范式图形;但高校间的个体差异又表现为以严整统一的轴线均衡化,和以行列式为主的、群体空间趋于消散的空间组织方式之间的强烈对比,其背后主要的差异成因为国家高校建设政策导向的变化,以及合肥高校具体的专业学科设置。继而,对合肥20世纪50-60年代高校建筑单体形制进行剖析,并对教学建筑、教辅建筑以及宿舍建筑进行类比研究。教学建筑在“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设计原则下,分为了仿苏联建筑形式以及强调中国传统式样的建筑形式,形体强调对整体空间的统率性;教辅建筑的形式相对灵活多变,外部空间构成趋向于校园空间的引导过渡以及特定的场所空间的限定,并出现了现代建筑的实践;宿舍建筑形制则趋于简陋,一定程度上成为仅考虑功能本位、片面降低造价的校园附庸产品。最后为总结与展望篇章,基于前文研究成果从城市空间、校园空间、建筑单体保护再利用三个层次对合肥高校建筑遗产价值进行论述。再以合肥20世纪50-60年代高校建设发展特征出发,拓展至80-90年代初以及90年代初至今的合肥高校形态发展演变,发现高校与城市整体发展进程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并可以看做是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政策的缩影。最后对未来合肥高校形态的演变进行展望,以对高校和城市的关系产生深刻认识。图[144]表[34]参[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