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的社会观与现代个体的林中路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uho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在体验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状况却陷入了危机。信仰对象的缺失或模糊一方面造成了个体生活方向上的迷惘。另一方面,陷入迷惘的人们因为缺少以信仰为基础的行动规范,失范行为频频发生。功利主义原则不仅被蔓延到经济、政治制度的设置原则当中,甚至也几乎充满了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快乐原则”之上。然而,当人们几乎将功利主义原则奉为日常生活的最高准则时,功利主义鼓吹者们的许诺却并没有减少现代人精神上的贫瘠与荒凉。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功利主义原则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目标变得单一和纯粹,继而,无法被抵消的对生命“乏味”的厌倦一次次将人们导向虚无的冲动之中。着眼于人类幸福的功利主义却在现代人精神危机的状况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无意义的时代并没有最后的湮没现代人寻找绝对意义的努力。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状况并不是近些年来的新鲜现象。事实上,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一些时代的先驱们就已经对这一状况进行分析与解读,甚至提出了他们宝贵的思想遗产。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引入涂尔干的社会观,目的在于通过对涂尔干思想变化的探究,回答在现代人寻找信仰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规范的道路上,他的“社会”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可能。本文总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言,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并对现有的关于涂尔干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发现涂尔干关于现代性的论述是建立在其批判功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的。在涂尔干看来,现代人的生活危机在于功利主义原则普遍化与最终意义的缺失。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功利主义的原则及其经验论基础,并指出这种伦理原则及其哲学基础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引出涂尔干早期的社会观。通过梳理发现,尽管涂尔干强调社会的强制性与规范性,却始终难以摆脱功利主义及其理性人假设。第三部分引入著作《浮士德》与《罪与罚》,在一种特殊的经验意义上分析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实质。同时,简单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对于现代个体自由与信仰之路的答案,并同时指出他们可能面临的虚无主义危险。通过前三部分的探究发现,享乐的功利主义无法给予人以信仰上的指导,存在主义表现出来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在某种意义上也将现代人带入最后的崩溃之中。因此,或许将现代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重新引向他们自身之外的某种存在或许是一种可取方向。第四章引入了卢梭的社会哲学,分析建立在自然状态原则上的社会契约论的得与失,指出涂尔干在盛赞卢梭的“伟大创建”之后是如何在晚期关于宗教研究的思想中发现其道德个人主义原则的理论基础的。结论则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
其他文献
1.目的:通过体内实验,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予高中低浓度淫羊藿苷口服,按照实验时间点,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检测炎性因子IL-1β,IL-6的表达情况,并利用MRI观察椎间盘退变程度、HE染色观察椎间盘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椎间盘髓核(nucleus pulposus,NP)内细胞外基质Agg,coⅢ表达情况。体外实验检测淫羊藿苷对大鼠退变髓核细胞分泌炎性
在篇章阅读中 ,对篇章的正确理解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读者的语境意识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本文从语境意识的三个方面 :语言语境意识、情景语境意识和文化语境意识来讨论语境意识
<正>~~
会议
印度属于南亚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北靠中亚,与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中国、缅甸、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东接东南亚和马六甲海峡,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因此,该
山洪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当前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是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开展山洪灾害基本情况、小流域基本特
LTE (Long Term Evolution)作为下一代移动网技术的发展方向,能为用户提供高速率、高宽带的优质体验,是解决用户对移动宽带需求的通信技术标准。众所周知,多输入多输出(MIMO)
残疾人参加运动和比赛同健全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必须对残疾人的运动功能(能力)进行评价、分析,以确定其参加什么样的运动项目最适合,对身心的健康有利。同时,为保证公平竞
重庆众多的场镇式传统民居聚落,拥有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和古朴的街巷空间,文化底蕴深厚。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一些场镇传统民居聚落丧失了经济发展基础而走向衰落,具体表现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农林类高校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农林类高校创新创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不动产交易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07年3月16日,《物权法》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