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模板法可控合成银纳/微米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植物体制备无机纳微米材料,与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温和、无毒副产物排出等优点,且反应原料廉价易得,同时制备的无机材料与生物体又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是一种制备无机纳微米材料的绿色合成方法,目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青睐。   本研究选用棉花为原料,经硫酸水解,获得了纳米纤维素微晶,并以其为还原剂和模板,诱导控制合成了多种银纳/微米复合结构,并重点讨论了纳米纤维素微晶的形貌和结构及其诱导合成银纳微复合结构的形貌及形成机理。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1.以棉花为原料,经硫酸水解控制合成了棒状纤维素纳米微晶模板,并以此为原料,水热合成了碳质空心球。实验中讨论了水解酸度、温度、时间等条件对纳米纤维素微晶的影响,然后,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合成条件对目标产物碳质空心球形貌的影响,并采用SEM、XRD、TEM、EDS对纤维素微晶和碳质空心球进行表征。   2.发展了一种以纤维素微晶为模板,绿色原位控制合成了银纳米颗粒的新方法,并采用SEM、TEM、XRD、FTIR探讨了银还原负载的条件和形成机理,发现这种复合纳米材料的形成机理符合“识别-还原-限制性的成核与生长”模型。这种方法合成的银纳米颗粒粒径不到10nm,UV-vis测定表明在425nm处明显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这个吸收峰被认为是银纳米颗粒的特征吸收峰。   3.以纳米纤维素微晶为模板和还原剂,水热诱导合成了Ag@C复合结构。采用SEM、TEM、XRD、SAED等对产物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形成条件及壳核结构的形成机理,发现其为两步形成机制:一,银纳米颗粒的形成;二,纤维素的碳化和银纳米颗粒表面无定形碳质层的形成。   4.利用纳米纤维素微晶为模板,成功实现了碳包银纳米电缆(Ag/C nanocables)的可控合成。在这个过程中,纳米纤维素微晶充当还原剂和碳源的双重作用,同时,Ag/C纳米电缆的最终形貌取决于纳米纤维素微晶的浓度。SEM表明其纳米电缆长达700μm。TEM表明产物为共轴碳包银纳米电缆结构,银纳米线的直径约为70nm,碳壁厚度为13nm,EDS和SAED分别表明产物只有碳银两种元素且结构为孪晶结构。通过对Ag/C纳米电缆形成机理的探讨发现,该结构为两步形成机制:一,银纳米线的合成;二,纳米纤维素微晶的碳化及银纳米线表面无定形碳质层沉积过程。   5.可控合成了银多级结构。利用SEM研究了晶体生长过程,探讨了其晶体生长规律,发现其生长规律符合枝晶的生长机理——"Neck"生长机理。
其他文献
本论文包含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基于烯胺酮参与的多组分反应在合成杂环化合物中的研究现状,包括sp3-C-H键的直接官能化。另外还介绍了取代吡咯地合成进展,本论文的选题依据、意义、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研究了在微波辐射下,以环状结构的烯胺酮,和具有1,2-双亲电中心的芳甲酰甲醛水合物为原料,醋酸为溶剂合成稠合吡咯衍生物,该产物结构是完全反式构型。该串联反应高效地构建了多官能化三环稠合的
随着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在境外项目投(议)标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业主所在国要求承包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考虑增加本地化比例,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保障国内就业率,实
烟草作为一种复杂的植物样品,其成分的分析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介绍了所研究的两类化合物(多酚与有机酸)在烟草中的含量与分布以及对烟草,烟草制品,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并总
刚刚过去的一年,生鲜电商发展境遇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由于储存条件要求严苛,产品保质期短,冷链物流成本高,生鲜电商普遍面临不盈利、难以为继的局面,一些曾经火爆的生鲜
近些年,有机.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和进展速度很快,由于其丰富拓扑结构和多种性能的特性,在医药、光学,材料、化学模拟、化学催化和合成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是近年来研究的
超临界流体具有优良的溶解和传质能力,广泛的应用于超临界萃取及超临界反应中。多年来,超临界流体(SCFs)作为一种优异的反应介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催化反应中。超临界流体具有似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日益庞大,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在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和中央主导发行2000亿地方债,以及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各地方政府纷
三季度,在经济稳中有升、市场需求转旺的背景下,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呈现环比连续回升态势。7月市场价格环比上涨0.84%,8月环比上涨1.29%,9月环比上涨2.09%,增幅逐月扩大。同比
近年来,从海洋生物中相继发现了大量结构新颖的多羟基甾醇,其中许多在抗肿瘤、抗病毒、细胞毒活性、防污活性、抗炎活性、抗菌活性、抗心血管活性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
上世纪80年代末,意大利化学家A.Gatteschi首先把具有成桥能力的有机氮氧自由基作为自旋载体引入分子铁磁体的合成,于1989年合成了第一个氮氧自由基-镍的分子铁磁体,Tc=5.3K。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