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新的遗传模式以及基因型-表型分析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以不明原因的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为特征。HCM的患病率在1/500以上。既往研究认为HCM是单个基因的罕见变异以孟德尔遗传模式导致的疾病,大约半数患者中能够发现致病变异,绝大多数患者为8个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包括MYH7、MYBPC3、MYL2、MYL3、TNNT2、TNNI3、TPM1和ACTC1。然而,仍有高达40%HCM患者的发病原因仍不清楚。研究目的通过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发现HCM的新遗传致病因素和遗传模式。研究方法本研究包括4个队列总计2831例HCM患者和2113例非HCM对照,其中发现队列包含986例患者和761例对照,其他3个重复队列分别包含529例患者和307例对照、646例患者和468例对照、670例患者和577例对照。我们首先在发现队列中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然后采用gene-based关联分析罕见变异,采用单位点关联策略分析常见变异,以寻找HCM发病的新遗传因素。主要的发现在三个独立重复队列人群中进行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和分子病理学协会的标准,将在8个肌小节致病基因中检测到的基因变异的致病性分为明确致病、可疑致病、意义不明、可能良性或良性。然后将携带致病、可疑致病或意义不明变异的患者归为SARC+组,而没有此类变体的患者归为SARC-组。对患者家属进行随访,并进行变异与HCM的共分离分析。对Morrow手术切取的心肌组织进行RNA测序和可变剪接分析,探讨新发现的遗传因素导致HCM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在罕见变异gene-based关联分析中发现,两个HCM最常见的致病基因MYH7(P=5.56×10-31)和MYBPC3(3.43×10-9)的罕见变异在HCM患者中显著富集。而并没有其他新的基因到达全外显子的显著性阈值。在单位点变异关联分析中,我们发现 TNNI3基因中一个常见错义变异(rs3729712;NC000019:g.55667616G>A;NM000363:c.235C>T;NP000354:p.Arg79Cys)与 HCM 发病显著相关[odds ratio(OR)=3.3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12-5.15,P=1.3×10-7]。该结果在三个独立重复人群队列中均得到验证。OR[95%CI]在三个重复人群队列中分别为 4.72[1.70,13.06](P=2.8×l0-3)、5.40[2.70,10.82](P=2.0×10-6)和 8.33[4.31,6.10](P=3.0×10-10)。所有四个队列人群的Meta分析估计每个突变位点增加HCM风险的 OR[95%CI]为 4.62[3.39,6.30](P=3.7×10-22)。在 HCM 病例中,携带 Arg79Cys变异的患者共有284例(10.0%),其中25例患者携带纯合Arg79Cys变异,259例患者携带杂合Arg79Cys变异。杂合子占了所有Arg79Cys携带者的91.2%,关联信号主要由高比例的杂合Arg79Cys引起。家系调查共收集到来自42个家系的151个家族成员,包括72例携带Arg79Cys杂合变异和2例携带纯合变异。除了 3例携带杂合变异同时携带其他肌小节致病变异的家属被诊断为HCM外,其余69例携带杂合变异的亲属均未出现LVH。相反,在两个家系中发现纯合Arg79Cys变异与HCM共分离,这意味着该变异可能以隐性遗传方式导致HCM。此外,在四个队列人群的2831例HCM患者中有25例(0.88%)患者携带纯合Arg79Cys变异,而2113例对照组中没有一例携带纯合变异(P=1.2×10-6)。Arg79Cys在SARC-患者中比例不仅显著高于对照组(OR[95%CI]=5.27[3.65,7.61];P=7.O×10-19),而且显著高于SARC+组(OR[95%CI]=2.08[1.56,2.76];P=4.6×10-7)。同时,尽管 SARC+患者携带致病变异,但其携带Arg79C变异的比例依然高于对照组(OR[95%CI]=2.64[1.76,3.96];P=2.8×10-6),但其 OR 值只有 SARC-组 vs 对照组的一半左右。RNA测序结果表明,TNNI3基因表达水平在携带Arg79Cys变异和未携带Arg79Cys变异患者间没有差异,这表明不存在破坏性突变来改变TNNI3的表达水平。此外,两组患者之间没有发现不同的剪接模式,也没有异常剪接事件,这表明不存在可以通过可变剪接引起HCM的内含子突变。RNA测序和可变剪接分析结果证实Arg79Cys变异导致HCM的机制并非通过和TNNI3基因上另一个罕见致病变异连锁。人类变异数据库显示Arg79Cys是东亚人群特有的变异。在1000 Genomes数据库中,504个东亚人中6个携带Arg79Cys杂合变异,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为0.0060,但其他人群中没有任何人携带Arg79Cys变异。在Asian Admixed Genomes Consortium数据库中,920名东亚人中有17名携带Arg79Cys杂合变异(MAF=0.0092)。在gnomAD数据库中,9656名东亚人中有120 名携带 Arg79Cys 杂合变异(MAF=0.0062)。研究结论我们发现TNNI3基因的常见变异Arg79Cys显著增加了 HCM患病风险,该变异在我国HCM患者中的比例为10.0%,且为东亚人群特异。本研究首次证明非孟德尔遗传的复杂遗传模式是HCM患病的重要机制,HCM具有复杂的遗传结构和种族异质性,为理解HCM患病机制和我国HCM患者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研究背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心脏影像学表现。部分HCM拟表型疾病可以仅仅影响心脏系统,并呈现与HCM相似的LVH表型。这些拟表型疾病包括Fabry 病(Fabry’s disease,FD)、AMPK 相关糖原贮积性心肌病、Danon 病(Danon disease,DD)和转甲状腺素淀粉样心肌病。虽然表型相似,但拟表型疾病与HCM的疾病管理和治疗策略不同,因此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这些拟表型疾病是由拟表型基因突变引起的孟德尔疾病,GLA基因变异导致FD,PRKAG2基因变异导致AMPK相关糖原贮积性心肌病,LAMP2基因变异导致DD,以及TTR基因变异导致转甲状腺素淀粉样心肌病。而HCM主要是由于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缺陷引起的。既往研究报道,基因检测能鉴别HCM和拟表型疾病,但基因检测的价值依然未能被准确评估。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基因检测在鉴别拟表型疾病与HCM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对1000例临床诊断为HCM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HCM拟表型的致病基因,包括GLA、PRAKG2、LAMP2和TTR。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学会的指南,将检测到的拟表型基因变异分为明确致病(pathogenic,P)、可疑致病(likely pathogenic,LP)、意义不明(variant of uncertain significance,VUS)、可疑良性或良性。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临床检查和家系分析,仔细评估所有携带P/LP或VUS变异的患者,并通过一一核查比较来评估基因检测发现变异对于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招募携带拟表型变异先证者的家系成员,并评估其基因型和表型。测定GLA变异携带者血浆α-Gal A酶活性。对携带GLA或PRKAG2基因变异患者的心肌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对携带LAMP2基因变异患者的心肌组织进行抗LAMP2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对携带TTR基因变异的心肌组织进行刚果红染色。所有病例均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研究结果在20例患者中共检测到10个P/LP和10个VUS拟表型基因变异,其中4个GLA基因变异,4个PRKAG2基因变异,6个LAMP2基因变异和6个TTR基因变异。在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临床表现或家系分析进行临床评估后,13例(61.9%)携带拟表型变异的患者被证实患有拟表型疾病,其中4例FD,1例AMPK相关糖原储积型心肌病,6例DD和2例转甲状腺素淀粉样心肌病。值得注意的是,10例P/LP变异携带者均被证实为拟表型,而只有3例VUS携带者(1例GLA基因变异携带者和2例LAMP2基因变异携带者)符合拟表型诊断。另外,4例VUS携带者无法进一步确诊拟表型,而3例VUS携带者(1例TTR基因变异携带者和2例PRKAG2基因变异携带者)明确排除拟表型诊断。与HCM组相比,拟表型组患者更年轻(38.5±20.0 岁 vs.48.0±14.5 岁,P=0.020),女性患者更多(76.9%vs.35%,P=0.002),有家族史者更多(53.8%vs.19.3%,P=0.002),左房内径更大(41.8±7.1mm vs.36.4±11.2mm,P=0.007)。此外,我们发现拟表型疾病患者比其他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死亡风险(风险比=6.10,95%可信区间1.88-19.79,P=0.003)。研究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拟表型基因中P/LP变异在鉴别诊断拟表型基因和HCM具有高特异性。然而对于携带VUS变异的患者,还需要结合详细的临床评估进行诊断。由于拟表型病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基因检测对于拟表型疾病识别、早期干预和特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背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myocardiopathy,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主要由编码肌小节蛋白基因突变引起,主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然而,只有约一半的患者能够找到致病变异,这表明新的致病基因仍有待发现。桥粒蛋白的基因变异在心肌细胞被纤维脂肪进行性替代的病理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主要包括JUP基因(编码连接斑珠蛋白)、DSP基因(编码桥粒斑蛋白)、PKP2基因(编码斑菲素蛋白-2)、DSG2基因(编码桥粒芯蛋白-2)和DSC2基因(编码桥粒胶蛋白-2)。桥粒蛋白基因中的有害罕见变异已被确定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但桥粒基因变异与HCM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桥粒基因变异与HCM的相关性,并系统分析桥粒基因变异与HCM患者表型的关系。研究方法对1000名HCM患者和761名非HCM对照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以寻找编码桥粒蛋白基因中的有害罕见变异,包括PKP2、JUP、DSC2、DSG2和DSP。截短变异,包括无义变异、移码变异和位于±1和±2位置的剪接位点。当截短变异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在Genome Aggregation数据库和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数据库均<0.01%,则认定为有害罕见的截短变异。根据以下标准定义有害罕见的错义变异:1)所有多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均都认为变异是有害的,包括Sorting Intolerant from Tolerant 评分,Polymorphism Phenotyping v2 评分,和Combined Annotation Dependent Depletion(produces a phred-like score)评分;2)该变异既往没有在 Genome Aggregation 数据库和 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 数据库中检测到;3)变异位点具有高保守性(Genomic Evolutionary Rate Profiling评分>2)。对所有HCM患者的临床表型进行评估,并根据2010年修订的Task Force Criteria对携带有害罕见桥粒基因变异的患者进行ACM表型评估。研究结果在研究队列中发现了 13个桥粒基因的截短变异,包括8个PKP2基因截短变异、1个DSC2基因截短变异、3个DSG2基因截短变异和1个JUP基因截短变异。这些截短变异中,包括4个无义变异,7个移码变异和2个位于剪接位点的变异。除截短变异外,我们还发现了 14个有害罕见的错义变异,包括2个DSC2基因错义变异、2个DSG2基因错义变异、8个DSP基因错义变异和2个JUP基因错义变异。在24例(2.4%)HCM患者和5例(0.66%)对照组中,共检测到27个有害的罕见桥粒基因变异。有害罕见的桥粒蛋白基因变异在HCM患者中显著富集(P=0.004)。而且大多数携带有害罕见桥粒基因变异的患者不能被诊断为ACM。此外,与未携带有害罕见桥粒基因变异的患者相比,携带有害罕见桥粒变异的患者具有一些独特的临床表型,包括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更高(29.2%vs.4.5%,P<0.001)、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更高(33.3%vs.1.6%,P<0.001),右心室受累比例更高(29.2%vs.0.30%,P<0.001)。研究结论桥粒基因变异增加HCM患病风险,并与HCM的特殊临床表型有关。
其他文献
背景当今时代,随着人们的生活饮食逐渐高糖、高脂肪化,代谢综合征成为了世界各国重大的卫生健康负担。代谢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清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此,饮食健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以往研究表明,时间限制性饮食作为一种新兴的饮食方式,通过减少每日摄入食物的时间窗,能够起到一定的健康效应,包括延缓衰老、减轻体重、改善高脂饮食所引起的
第一部分 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DNAJC7基因突变的研究[研究目的]:DNAJC7基因是2020年新发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致病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DNAJC7基因在中国ALS患者中的突变率及临床特点,优化中国ALS患者突变基因筛查的决策。[研究方法]:入组了 2017.8-2019.7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诊断为肯定ALS,拟诊ALS和实验室支持的ALS患者326例,其中散发ALS患
研究背景: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级、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情况、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O6-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
第一部分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心脏起搏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方法研究入选14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应用左束支区域起搏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收集患者术前资料、手术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起搏参数和临床症状等指标变化,
目的:弥漫性囊性肺疾病(diffuse cystic lung disease,DCLD)为一组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多发薄壁囊腔的疾病。这类疾病病因多样,包括肿瘤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其中DCLD相关遗传性疾病种类多,常累及不同的肺外系统,患者的临床表型常常各异,异质性高;另一方面,患者家庭成员可能未行DCLD相关筛查,或患者对家族史报告可能不完全。这些因素使得临床工作中对
目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病,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比较了症状性SISMAD接受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远期疗效,为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文回顾性地纳入了 200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因SISMAD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65例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24例接受了保守治疗,41例接受了腔内治疗。本文总结分析并比较了两组的基线
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Thyroid Dysfunction,TD)的风险增加。合并TD会影响患者的糖脂代谢、糖尿病并发症进展等,需要对T1DM患者选择合适的TD筛查和诊治策略。本研究旨在分析T1DM患者合并TD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探究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患者血脂、肾功能和尿蛋白相关指标的影
背景及目的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肿瘤,五年生存率仅为9%。而胰腺癌患者容易对吉西他滨产生耐药,是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就胰腺癌化疗耐药机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GDF15是TGFβ超家族中的一员,既往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胃癌、结直肠癌等多领域,但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有关化疗耐药的研究也鲜与吉西他滨相关。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发现吉西他滨诱导的胰腺癌PDTX模型中GDF15表达水平升
目的我国于2014年颁布《围手术期输血指南》,提倡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本研究旨在比较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观察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的手术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通过构建包含混合效应的Logisti
组织中浸润的免疫细胞在各种生理或病理状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组织中免疫细胞组分进行定量检测,对于机体正常生理或疾病的机制研究十分重要。传统的组织免疫细胞定量方法,主要通过对不同免疫细胞特异性表达的蛋白分子进行标记,从而实现对不同细胞类型进行数量检测。随着高通量转录组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不同免疫细胞的转录组数据,已有多种基于计算的组织免疫细胞分析模型被开发,可用于从组织转录组数据中预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