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文化理论的分支,实践共同体(实践社区)理论从人类学的角度开创了20世纪末西方对“学习”概念定义的新发展。“学习”是人类在社会世界的存在方式;是现实世界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是对不断变化的实践的理解与参与;是生手的边缘性参与到对所处共同体实践的充分参与过程。这一社会过程调动了学习意图、形成了学习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知识性技能的逐渐掌握,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世界和活动互动,意义和身份共生。实践共同体是指关注某一个目标,并对这一目标都怀有热情的一群人,他们通过持续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增加自己在此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该理论的首创者温格(2000)认为,学习是一项社会化的活动,人们在群体中能最为有效地学习。这里所谓的“实践”,就是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及与专家和同伴的互动。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目标只强调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对学习者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发展和身份的关注和培养。实践共同体理论不仅把学习看作是动态参与的一个过程,更关注习者的成长轨迹,即学习者从一个社团(社会)合法的边缘参与者逐渐成为一名核心参与者的成长轨迹。温格还就如何在实践共同体学习中真正促进个人成长和积极变化提出了一个由参与(Engagement)、想象(Imagination)和同盟(Alignment)三部分组成的学习框架(Learning Architecture)。本研究试图把实践共同体理论应用到英语课堂环境的研究中。使用温格的学习框架对一基于网络的英语课堂写作教、学环境进行检验,以考察该环境是否具备了实践共同体所具备的基本要素以及学生在该学习环境下是否得到了成长和收获。本研究的被试是山东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大二的27名学生。研究环境是可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同伴进行多元交互的网络教学写作活动环境。作者通过一学期的课堂观察、阅读相关教学文件、分析学生写作作品和学生期末反思,考察了两个问题:第一,师生是否成功的建立了基于网络写作课堂的实践共同体;第二,在该网络写作课堂环境下学生有何发展和收获。通过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借助温格的学习框架并使用扎根理论分析了所收集的相关文件、学生的作品及他们的期末反思等数据和结果。扎根理论由编码、概念、范畴化、理论四个阶段构成。研究结果表明:(1)该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班级基本具备了学习框架的参与、想象和同盟三要素,具备实践共同体特点。师生把上好写作课当做大家共同的努力目标,大家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同盟关系(Alignment)并积极分享自己的技艺库(Shared Repertoire)。由此可见该班级建立了较为成功的实践共同体。(2)学生得到多方面进步:首先促进了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其次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高级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逐渐从社区的边缘走向核心。总之,这种发展表明了学生身份发展的轨迹。研究局限性:(1)课堂学习不同于课堂外的社会学习,学生的身份转变过程即由“边缘成员”逐渐走向“核心成员”的渐进与变化过程只能通过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成长和变化来体现;(2)学习框架中的第三部分“同盟”的体现也仅限于师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