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农场》的研究大致可分两个角度:政治的索隐式的,即从小说所蕴含的政治意义,反极权反乌托邦等入手,研究小说的人物、事件与历史的影射;文学式的,关注小说简洁的语言,作者写作意图等。从语法的角度——从作家所用语法形式的文学相关性探讨作家对革命理解的,少之又少。本文尝试从语法角度,通过对小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的被动态及其功能的分析,并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探究奥威尔对革命进程的理解,即革命如何走向了革命的反面。
本文从被动态与小说文体的冲突处提问,为何奥威尔高频率地使用被动式,进而用软件Wmatrix对小说各章被动式的分布作一数据统计,进一步提问短被动与长被动的分布之异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方式。在充分利用被动式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结合文本分析长、短被动式各自的语篇功能,初步回应起初的提问;为更充分的回应这一问题,引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如下:(1)从长被动施事的变动可以看出革命前后对语言的操控与权力的更迭,被动式革命前作为宣传者鼓吹革命的手段,动物从人手里夺取了权力;革命后成为当政者喉舌粉饰、掩饰真相的工具,动物夺取来的权力集中到猪的手中;(2)从短被动的主语-主题化的受事看,革命前后并无差别,不外乎食物与生活状况;为了改善这些而革命,革命后又为了这些而劳作,至于背后的推手却茫然不知:(3)长被动与短被动的交织,演示了大众与当政者共同疏离最初的革命理想的过程:追求平等、自由却陷入了更深重的不平等、不自由;(4)布尔迪厄的符号暴力说印证了被动化使用的政治意义,揭示了革命理想的异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