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出台多项慈善优惠政策,社会参与慈善的动力和热情不断攀升,慈善足迹分布日益广泛,预示着慈善大繁荣、大发展局面的到来。然而近年来,官办慈善组织频繁陷入慈善丑闻,遭遇前所未有的社会信任危机,这既为官办慈善组织革新管理体制提供了警示,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微慈善”的发展。“微慈善”是在Web2.0背景下依托自媒体平台而形成的新兴慈善形式,近年来正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微慈善”的兴起预示着我国的慈善事业开始逐渐由传统的政府、企业家主导的“大慈善”转变为民间主导、全民参与的“小慈善”。外部性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微慈善”的政府规制需求提供了较好的分析视角和解释维度,“微慈善”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以及“微慈善”各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同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为“微慈善”的政府规制奠定必要性前提。而通过构建成本收益简易模型分析可以基本确定“微慈善”的政府规制是利大于弊,收益大于成本,此为其合理性前提。“微慈善”的政府规制有别于经济性规制,它属于社会性规制的范畴。同时,“微慈善”自身的独特性又使得其在需求、范围、程度、方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的社会性规制,需要构建一种独特、高效、科学的慈善规制模式。在“微慈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承担的是公共责任,旨在谋求全民利益的最大化;“微慈善”组织承担的是社会责任,履行的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职责;社会民众承担的是公民责任,既享有规制利益的权利,同时也履行支持与监督的义务。因此,“微慈善”的规制不仅是政府主导的责任,而且还需要团结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合作参与型规制模式。“免费午餐”以新媒体为传播主阵地,汇聚政府、社会各方力量,开启了“微慈善”的崭新时代,“免费午餐”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改变公共政策议程,影响制度设计。它的成功模式为“微慈善”组织发展和政府规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示范意义。微慈善利益相关者群体与政府的合作治理和良性互动,拓展了慈善事务和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帮助基层地方政府改变理念、提升治理能力,日益逼近公权力纯粹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理想目标。通过对“微慈善”政府规制环境的分析可以发现,“微慈善”的政府规制既面临着慈善立法体系不健全、政治上的“有限可问责”与“权宜主义”,网络公共领域发展尚不成熟等外部困境,同时也存在双重管理体制,多主体规制模式,专业规制人员缺乏和规制过程不透明等内部发展困境。针对“微慈善”政府规制面临的问题,应从完善规制政策体系、转变政治文化、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政府规制机制和探索合作参与型社会规制模式等方面加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