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部份心脏再生相关的内源性多肽的多肽组学分析目的:通过检测出生第1天乳鼠(P1)与出生第7天乳鼠(P7)心脏的差异多肽表达谱,为研究心脏再生提供可能的干预靶标。方法:1)建立乳鼠心脏再生模型,并验证乳鼠心脏再生情况。2)提取P1与P7乳鼠心脏组织的多肽,运用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TMT,Tandem Mass Tag)检测P1与P7乳鼠心脏的内源性多肽的表达情况。原始数据去冗余后,以差异表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份心脏再生相关的内源性多肽的多肽组学分析目的:通过检测出生第1天乳鼠(P1)与出生第7天乳鼠(P7)心脏的差异多肽表达谱,为研究心脏再生提供可能的干预靶标。方法:1)建立乳鼠心脏再生模型,并验证乳鼠心脏再生情况。2)提取P1与P7乳鼠心脏组织的多肽,运用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TMT,Tandem Mass Tag)检测P1与P7乳鼠心脏的内源性多肽的表达情况。原始数据去冗余后,以差异表达1.5倍以上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标准,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多肽。3)对P1与P7乳鼠心脏组织的差异表达的多肽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对其前体蛋白进行GO(Gene Ontology)和pathway分析。4)运用IPA和Uni Prot数据库探究差异多肽在前体蛋白的位置及前体蛋白的功能,筛选出与心脏再生可能密切相关内源性多肽。结果:1)P1新生乳鼠心脏心尖切除后可以再生,P7新生乳鼠心脏心尖切除后不能再生。2)对质谱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对比两组结果,可定量的多肽共2692条肽段,来源于640条蛋白前体,其中差异表达的多肽236条,上调多肽169条,下调多肽67条。3)对差异表达的多肽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差异表达的多肽MW的分布范围在5003000Da。在上调与下调的多肽之间,MW的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在上调多肽中,MW主要集中在7001300Da;而在下调多肽中,MW主要集中在700900Da和15001900Da;p I的分布范围广泛,上调肽与下调肽相比,无明显差异,大部分多肽的p I集中在4-6和8-10,但与上调多肽比,下调多肽的p I值集中于5-6的较多。PI-MW在上调与下调多肽组的分布趋势与所有多肽分布趋势一致。4)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多肽的前体蛋白主要涉及生物学过程:ATP代谢过程,心脏发育等;细胞组分:细胞外切体和囊泡,心肌细胞特异性细胞骨架,和收缩复合物等;分子功能集簇:肌动蛋白结合、poly(A)RNA结合、钙离子结合等。运用IPA软件的pathway分析显示,要涉及以下11条途径:心肌肥厚、线粒体功能障碍、心肌纤维化、心肌坏死/细胞死亡、G2/M DNA损伤检查点调控等。5)在差异多肽蛋白前体中,有31条心脏损伤的修复及再生相关的蛋白前体,所预测的36条多肽主要来自于EF-hand功能域(蛋白中最常见的钙结合结构域),这些肽中的功能位点主要是磷酸化和乙酰化修饰位点。结论:1)与第1天小鼠相比,第7天的小鼠的心脏组织的肽谱发生了显著变化,提示差异多肽可能参与了心脏损伤的修复及再生过程。2)数十条差异多肽位于心脏损伤的修复及再生密切相关的蛋白的功能域内,它们可能参与心脏损伤的修复及再生过程,为后期功能学奠定基础。第二部份心脏再生相关的内源性多肽的初步研究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系统论证内源性多肽的特征,探讨与心脏再生相关的内源性多肽,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挑选其中的内源性多肽进行初步研究,初步揭示内源性多肽在在心脏再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分析挑选出的p-Hspb1多肽的特征。2)q RT PCR法在核酸水平验证p-Hspb1的前体蛋白HSPB1在P1与P7新生乳鼠心脏的表达情况。3)合成多肽p-Hspb1(ARAQIGGPEAGKSEQSGAK):从小鼠出生12小时内开始注射多肽,至小鼠出生第7天,行P7小鼠心尖切除,继续多肽注射,至出生21天取心脏组织,行免疫染色,观察心脏再生情况。4)P19细胞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的p-Hspb1多肽对P19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1)P1小鼠心脏中p-Hspb1的前体蛋白HSPB1的m RNA表达高于P7小鼠。2)不同剂量的多肽p-Hspb1注射,第21天取小鼠心脏,HE&Masson染色发现小鼠(1X剂量注射)都可以看见明显心尖疤痕;小鼠(3X与9X剂量)心尖光滑,未见疤痕。3)多肽p-Hspb1能促进p19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心肌标志物的表达(且随多肽的浓度加大,效果越显著)。结论:1)多肽p-Hspb1能延长小鼠心肌组织再生能力的时间窗,提示多肽p-Hspb1可能参与心脏损伤的修复及再生过程。2)P19细胞是从C3H/He雄性小鼠畸胎瘤中分离获得的、能够体外培养的胚胎干细胞;多肽p-Hspb1能促进p19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提示多肽p-Hspb1延长了小鼠心肌组织再生能力的时间窗的机制,可能是p-Hspb1促进了新生小鼠心肌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这为以后的机制研究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胃癌是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其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易于发生转移。研究表明胃癌的进展及转移是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在胃癌的研究中,寻找和鉴定有效的胃癌相关标志物并探讨其在胃癌进展及转移中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Tspan8是一种具有四次跨膜结构的小分子量的膜蛋白,临床研究表明Tspan8在胰腺癌、结肠癌和肝癌等多种肿瘤组
目的:研究PDA@HMONs-DOX/PFP(PHDP)纳米微粒在治疗中的有效性,探索其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 ray,NIR)高温诱导的光热协同治疗以及液气相变下同步超声成像的功能,以构建超声成像实时引导的乳腺肿瘤高效化疗及光热协同治疗的诊疗一体化平台。方法:根据“化学同源性”原理制备由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改性的中空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全球范围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女性生育哺乳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预计新发乳腺癌患者26.86万,死亡6.95万,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死亡率排第六位。乳腺癌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女性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随着手术治疗方案的进步和靶向
目的:辅助手术治疗卵巢癌常用的方法是全身化疗。但是,在化疗过程中,抗肿瘤药具有以下几个缺点,比如毒副作用大、水溶性差以及药物释放速度比较快等。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论文旨在构筑一类新型的环糊精载药水凝胶,利用其来增加阿霉素的水溶性和负载率,进而增强阿霉素药物分子在卵巢癌SKOV-3细胞中的抗癌活性,希望其能在抗癌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方法:1.前药分子(DOX-2N-b-CD)的合成和表征:以食品级可
研究背景及目的: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PI3K/Akt pathway)的异常活化与胰腺癌的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作为该信号通路的核心,Akt在异常磷酸化后活化进而促进胰腺癌增殖和抵抗凋亡,并参与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时的化疗耐药。MK-2206作为Akt变构抑制剂能有效抑制Akt磷酸化而抑制其活性,并已在多种肿瘤中取得实验验证。本文研究了MK-2206
胰腺癌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该病的其发病率与致死率近乎持平,其死亡率约占年发病率的98%,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胰腺癌,占胰腺癌的90%以上,PDAC是一种侵袭性极强的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对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不敏感,预后差,并且超过80%的患者在确诊为胰腺
背景:胃癌是对人类最具有威胁的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在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在疾病特别是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与胃癌相关的lnc RNA将有助于揭示调控胃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胃癌差异表达lnc RNA的筛选目的:筛选在胃癌中差异表达的lnc RNA。方法:应用人类lnc RNA基因
白血病是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存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失去正常分化成熟能力而阻滞于某一阶段,同时使得正常造血被抑制。白血病是儿童阶段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在其各亚型中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所有儿童白血病的75%,在15岁以下儿童的恶性肿瘤中比例接近30%。目前儿童ALL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分期的关系,同时研究血清suPAR与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背景胆管癌(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高度恶性肿瘤,目前对无法切除的CCA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吉西他滨和顺铂的联合应用,但中位生存期仍不到一年,因此开发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BRD4与组蛋白或非组蛋白中的乙酰化赖氨酸相互作用,参与转录的激活和延伸,成为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PROTAC(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ARV-825将溴结构域和末端外(BET)蛋白募集到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