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结构的影响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iyuxin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采用盆底三维超声对盆底器官的研究,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的盆底解剖结构影响,为临床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影像学参考,对产后早期发现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石家庄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门诊或住院进行常规妇科B超以及盆底超声检查的初产妇,共60例作为实验组,所有检查的产妇均选择在产后6-10周之内,年龄均在20-35岁之间,其中经阴道自然分娩组30例,选择性剖宫产组30例,分别定义为I组和II组,同时选取我院21例门诊未孕、超声盆底检查正常的女性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定义为III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身高、年龄以及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的统计学上应无明显差异。收集并选取经会阴盆底超声实验组与对照组盆底器官解剖位置及肛提肌形态的变化,并测量记录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状态下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度(UR)、膀胱后角角度(RUA)、肛提肌裂孔面积(ALH)等相关数据,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1.经阴道自然分娩组与未生育对照组比较: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膀胱后角角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经阴道自然分娩组均明显大于未生育对照组,P<0.05,有明显统计学意义。2.选择性剖宫产组与未生育对照组比较: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在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膀胱后角角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进行比较,经剖宫产组大于未生育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阴道自然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两组实验组受检在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角度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等的比较,经阴道自然分娩组大于选择性剖宫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4.经阴道自然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与未生育对照组相比较,在采集数据并脱机后处理时发现,部分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肛提肌裂孔形态出现明显的不对称,部分回声欠均匀,甚至可见部分耻骨直肠肌回声变的薄弱、减低等现象。结论:1.分娩和妊娠会对女性的盆底解剖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可能是初产妇早期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原因。2.阴道分娩较剖宫产分娩者肛提肌裂孔面积更大、膀胱颈移动度更多、膀胱后角角度及尿道旋转角度更大。3.经会阴盆底超声可清晰、客观、动态地显示女性盆腔器官结构的形态,可以在早期发现女性的盆底解剖结构在形态学上的变化,可以作为一种动态观察盆底结构变化的影像学技术之一,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早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从而可以为临床指导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患者进行及时的预防及干预。4.经阴道自然分娩以及剖宫产产妇产后6-10周均可经盆底超声有效评估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的情况,盆腔器官脱垂主要因盆底组织的变薄,盆腔器官支撑作用的下降,导致盆底脏器下降,多因女性分娩引起。由此可见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在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早产患者在孕中期常规孕前检查时子宫动脉血流频谱异常表现与其后续发生早产时常见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以及早产儿出生结局间的关系,研究其中的相关性,探讨通过检测子宫动脉血流频谱异常监测早产患者病理妊娠发展及评估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以期为解决临床工作中相关患者病情监测困难,不良妊娠结局评估困难等棘手问题找到可靠解决路径和方法,进而为实现相关疾病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宫内早识别.早干预.早预防
目的:系统评价生命早期辅食添加对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BM、Cochrane library、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搜索有关辅食添加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研究,评价员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移采用Stata16.0进行Egger检验。结果:1.最终纳入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炎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和治疗提供依据,从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MPP并行胸部高分辨CT(HRCT)的2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HRCT表现将纳入患儿分为细支气管炎型组(86例)和非细支气管炎型组(146例),对上述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并选取可疑危险因素行L
目的:应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肺炎儿童治疗前后口咽部的菌群变化,以探讨抗菌药物对儿童口咽部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菌群相对丰度在门、属水平的变化,为临床精准治疗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的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07月我院儿科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且住院前未应用抗菌药物的32例患儿作为治疗前组,并随机选取其中12例应用抗菌药物治疗7天后的患儿作为治疗后组,收集两组患儿的口咽部拭子。利
目的: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cute suppurative tonsillitis,AST)患儿与健康儿童口咽部菌群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07月在我院首诊收治的3组患儿咽拭子标本,包括CAP 31例、AST 9例及化验检查结果未提示存在感染且无感染临床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超声法所测骨量及维生素D的相关性,进而进一步探索定量超声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应用骨量在临床上指导儿童维生素D补充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3月8-10日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参加义诊的119名儿童。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全部儿童无明显骨骼系统异常,无营养不良、甲状腺疾病等。由专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并记录。采用Hologic公司
目的:1.动态观察早产儿血清RELMβ、IAP水平变化;2.比较NEC早产儿与非NEC早产儿不同时间点血清RELMβ、IAP水平的差异;3.了解血清RELMβ与IAP两者之间的相关性;4.探讨血清RELMβ、IAP水平在NEC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及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产科出生的8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第五版《
背景:血压是人类机体运行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血压的异常与多种疾病发生及预后有关。对妊娠妇女而言,妊娠期血压的波动可能对胎儿和母体的妊娠结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妊娠期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为9.4%。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具有一定前兆因素,如妊娠期血压正常范围的波动、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前期等,这是因为高血压的发生是由血压的逐渐升高导致,通过前期监控血压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具有理论上对妊娠期高血压及不良妊娠结局进行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联合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儿童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的疗效及安全性,为IgAN患儿寻求更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0年5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初发初治、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28例患儿。对于肾病综合征型或伴肾病水平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
目的: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妊娠晚期正常甲状腺功能孕妇不同TSH水平及TPOAb滴度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孕周28~41+6周并分娩活胎,且于妊娠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完整产妇病历资料632例。1.按四分位法根据TSH水平从低到高分为4组(N1~N4组),N1组(TSH 0.550~1.431m IU/L)159例,N2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