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区植被冠层降雨截留时空分布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max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重要的陆地水循环过程,植被冠层截留是降雨再分配的首个环节,具有改变地表降雨分布格局、减少地表侵蚀、削减洪峰、调节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祁连山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其植被冠层降雨截留时空分布对掌握区域植被的生态水文功能以及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祁连山现有的植被冠层截留多侧重单点短期观测研究,缺乏多年定点连续观测,而现有的全球植被冠层截留产品十分有限,在复杂山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反映祁连山区植被冠层截留的时空分布。此外,当前祁连山区的植被冠层截留时空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小流域,尚缺乏覆盖整个祁连山区的研究,并且对区域植被冠层截留的驱动机制认识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以祁连山为研究区,以植被冠层降雨截留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祁连山典型小流域(天涝池)森林(青海云杉林和祁连圆柏林)的长期样地观测数据,探究了森林冠层截留的机理;其次,基于样地研究结果,利用3S技术研究了区域尺度上的祁连山降水和植被时空变化格局;最后通过定量模拟祁连山植被冠层截留,生成了2000–2020年生长季(5–9月)祁连山区植被冠层截留数据集,并在区域尺度定量探讨了植被冠层截留驱动机制。本研究旨在为祁连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奠定基础,并为该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祁连山天涝池流域森林冠层截留长期样地研究结果发现穿透雨量、穿透雨率、树干茎流量、树干茎流率和截留量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少。青海云杉林和祁连圆柏林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36.49%和27.94%。当降雨量达到1.4 mm和1.3 mm时,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林内分别开始出现穿透雨;当降雨量达到4.7 mm和5.6 mm时,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林内分别开始出现树干茎流。与森林冠层截留率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叶面积指数(LAI)、降雨量、降雨强度、温度和水汽压差。其中,降雨量和LAI与冠层截留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p<0.05)和0.36(p<0.05)。(2)本研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GSMa P-Gauge降水产品降尺度得到高分辨率降水数据集(1 km)。研究结果显示降尺度后的降水数据具有可靠的精度(年降水的R=0.91,Bias=0.11,RMSE=64.62 mm)。2000–2020年生长季(5–9月),祁连山区降雨量和降雨天数的时空变化一致,在空间上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在时间上除9月外均呈增加趋势。(3)利用EVI时间序列数据和地形因子,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能够准确提取祁连山区的植被类型。结果显示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9.39%和0.87,各植被类型的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均达到84%以上。在各植被类型中,面积最大的为草地(31.29%),其次为灌木地(11.77%)和耕地(4.77%),最小的为林地(3.23%)。基于植被类型数据分析植被LAI的时空变化发现,祁连山植被LAI在空间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在2000–2020年生长季,植被LAI多呈增加趋势,生长季各植被类型的LAI均值从大到小为灌木地、耕地、林地和草地。(4)采用3S技术和RS-Gash模型对祁连山区植被冠层降雨截留进行了时空模拟并取得可靠的精度。模拟结果与已有的样地研究结果和PML产品截留量的相关性较好(R介于0.52–0.84之间,p<0.01),表明研究结果能有效反映研究区植被冠层截留的实际状况。在时间上冠层截留的高值出现在7月和8月,而在空间上高值区集中在祁连山东南部。在2020年生长季,截留量最大的植被类型为灌木地(80.83 mm),其次为耕地(66.52 mm)和林地(61.27 mm),最小的为草地(37.63 mm);灌木地、林地、耕地和草地的截留率分别为17.62%、14.97%、14.04%和12.14%。在2000–2020年生长季,各植被类型的冠层截留量/截留率均呈增加趋势。(5)从整个祁连山区植被冠层降雨截留来看,影响冠层截留的主导因子为植被盖度、降雨天数、降水量、潜在蒸发量和LAI。在2000–2020年间,各主导因子的均值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各主导因子与截留量和截留率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对植被冠层截留量/截留率的相对贡献率最大的主导因子为植被盖度,其次为潜在蒸散发、降雨量、降雨天数,而LAI的贡献率最小。
其他文献
膳食纤维和黄酮是食物来源的重要特殊营养素,对肠道炎症、肥胖等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蔬菜是摄入膳食纤维和黄酮的主要途径,其健康效应已有较多报道。然而,鲜有文献报道膳食纤维和黄酮提取后同时摄入在机体生理层面的相互作用及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本论文筛选两种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蔬菜(羽衣甘蓝和西芹),并以其为来源的膳食纤维与黄酮为研究对象,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
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复发是提高AML治疗效果的主要瓶颈,而体内残留的少量白血病细胞是复发的根源。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不仅可以用于早期复发预警和疗效评估,还可用于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MRD检测已成为降低AML复发、提高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筛选MRD相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导的氧化应激在癌症的启动、促进和发展阶段均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于正常细胞,癌细胞需要更高水平的ROS维持其恶性表型,同时依赖于更高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等控制ROS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避免达到“ROS死亡阈值”,从而逃逸凋亡。因此癌细胞呈现出异常的氧化还原稳态,比正常细胞更加容易受制于ROS诱导的
研究背景: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征和主要病因,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这种异常同时也会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中枢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转导障碍,进而可能诱发认知功能受损及神经可塑性受损。神经可塑蛋白作为构成突触结构、参与突触功能的关键蛋白,其表达高低可反映神经可塑强度。内质网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脂质生成和钙离子贮存的主要场所,对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起到重要作用。当细胞遭遇不良
在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中,由高压实的膨润土-石英砂砌块(简称“砌块”)砌筑的缓冲屏障是确保处置库安全运行的关键,而砌块的质量则是缓冲屏障有效服役的基础。以膨润土为基本材料的砌块对环境温湿度变化敏感,在高湿度环境下将吸水膨胀,在低湿度环境下将干燥收缩并开裂。由于砌块初始含水率较高(17%),砌块压制完成后,在地表储存及转运到地下处置库中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干燥失水现象,进而导致砌块的干燥收缩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业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转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物流发展较为薄弱,物流智慧化程度与城市相比较低。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已有关于农村智慧物流文献的分析,结合农村智慧物流发展的现实情况,寻找制约农村智慧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针对制约因素提出对应的措施和建议,从而帮助农村地区提升物流发展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论文选题在草学与污染生态学的交叉热点研究领域。重金属Cd由于其对生物的剧毒性和不可降解性,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危害,并会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和品质,严重制约我国矿区周边污染耕地和草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此背景下,探求重金属Cd的污染机理,并据此发展污染耕地草地农业种植的有效管理对策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草地农业作物已经逐步进化出多种适应性机制来应对重金属胁迫,但对重金属C
期刊
生长于我国西北荒漠区的旱生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因其可形成以侧根及不定根为主的庞大根系,有利于充分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故侧根及不定根的发育优势被认为是霸王抵御干旱胁迫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关于霸王侧根及不定根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根系的发育受生长素(Auxin)及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BRs)的严格调控。本
土壤线虫是数量和多样性最多的土壤动物,土壤线虫分布于多个营养级,是土壤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了解土壤线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进一步揭开土壤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的规律与潜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关于土壤线虫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相关的研究仍然很少。为此,我们调查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118个自然样点(北纬2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