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与螯合剂诱导海甘蓝(Crambe abyssinica)提取修复镉—锌—铅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fe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Cd、Zn和Pb复合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四种氮肥(CO(NH2)2、(NH4)2SO4、NH4Cl 和 NH4NO3)单施及其与螯合剂(EDTA和NTA)耦合处理对海甘蓝(Crambe abyssinica)生长、提取重金属(Cd、Zn和Pb)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通过水培方法,研究了外源重金属胁迫下,Cd、Zn和Pb在海甘蓝根、茎、叶组织中的亚细胞水平分配及解毒机制。主要结果有:(1)氮肥与螯合剂强化措施处理下,海甘蓝地上部及整株生物量 均 表 现 为 CO(NH2)2+EDTA>CO(NH2)2>CO(NH2)2+NTA>NH4Cl+NTA>(NH4)2SO4+EDTA>NH4NO3>NH4Cl+EDTA>(NH4)2SO4+NTA>(NH4)2SO4>NH4NO3+EDTA>NH4NO3+NTA>NH4Cl,叶和茎的生物量均表现为 CO(NH2)2+EDTA>CO(NH2)2+NTA>CO(NH2)2>(NH4)2SO4+EDTA>NH4NO3>NH4Cl+NTA>NH4Cl+EDTA>(NH4)2SO4+NTA>(NH4)2SO4>NH4NO3+NTA>NH4NO3+EDTA>NH4Cl,种子生物量表现为 CO(NH2)2+EDTA>CO(NH2)2>NH4Cl+NTA>CO(NH2)2+NTA>(NH4)2SO4+EDTA>NH4NO3>(NH4)2SO4+NTA>NH4Cl+EDTA>NH4NO3+EDTA>(NH4)2SO4>NH4NO3+NTA>NH4Cl。地上部干重占整株干重的97%~98%。(2)与施用CO(NH2)2相比,施用NH4Cl和(NH4)2SO4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P<0.05),提升海甘蓝茎、根等部位的Cd、Zn和Pb含量。相对于CO(NH2)2处理,施用NH4Cl和(NH4)2SO4显著提高了土壤 Cd、Zn 有效含量(P<0.05)。而施用 NH4Cl、(NH4)2SO4和 NH4NO3与施用CO(NH2)2相比,土壤有效Pb则无显著变化(P>0.05)。施用NH4NO3降低了海甘蓝叶的Pb含量,但并未影响海甘蓝各部位Cd和Zn含量。与对应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与螯合剂耦合处理(CO(NH2)2+NTA和NH4NO3+NTA除外)均显著降低了海甘蓝体内Cd含量。相对于单施NH4Cl处理,氮肥与螯合剂耦合处理NH4Cl+EDTA、NH4Cl+NTA耦合处理显著降低了海甘蓝根和茎部位的Zn含量。与施用(NH4)2SO4相比,(NH4)2SO4+EDTA处理亦显著降低了海甘蓝根和茎部位的Zn含量。而其余耦合处理较相应单施氮肥处理对海甘蓝Zn含量无显著影响。CO(NH2)2+NTA、(NH4)2SO4+NTA、NH4Cl+NTA处理较相应单施CO(NH2)2、(NH4)2SO4或NH4Cl处理显著降低了海甘蓝茎或叶部位的Pb含量。EDTA与氮肥耦合处理较相应单施氮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海甘蓝种子、茎和叶部位的Pb含量。NH4NO3+NTA耦合处理较单施NH4NO3处理显著提高了海甘蓝叶的Pb含量。(3)四种氮肥强化处理的海甘蓝Cd、Zn和Pb的总提取量并未存在显著差异,海甘蓝对Cd、Zn和Pb的总提取量分别为0.17~0.23、9.09~17.43和0.10~0.22 mg·株-1。海甘蓝富集的Cd、Zn和Pb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别占整株提取量的94%~98%,97%~98%,77%~89%。与单施氮肥相比,氮肥与螯合剂耦合施用并未显著影响海甘蓝Cd和Zn 的总提取量,但 CO(NH2)2+EDTA、(NH4)2SO4+EDTA 和NH4Cl+EDTA 处理分别较施用(CO(NH2)2、(NH4)2SO4 和 NH4Cl 均显著增加了海甘蓝地上部及整株Pb的提取量。其地上部Pb提取量分别提高了 323%、168%、518%,整株提取量提高了 297%、149%、418%。(4)与施用CO(NH2)2相比,施用NH4Cl显著降低了海甘蓝根际土壤细菌数量(OTUs)和丰富度(Chao1指数),而施用(NaH4)2SO4和NH4NO3并未显著影响OTUs、Chao1和ShannonIndex。氮肥单施处理,土壤pH,土壤有效Cd、Zn以及铵根离子数量是影响海甘蓝根际细菌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与相应单施氮肥处理相比,螯合剂与氮肥耦合处理并未显著影响根际土壤OTU数量、Chao1和Shannon Index。氮肥与螯合剂耦合施用条件下,螯合剂种类、土壤pH和铵根离子数量是影响根际细菌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5)根、茎、叶中,Cd和Zn在可溶性组分和细胞壁两组分的合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1%~94%,66%~87%,表明细胞壁和液泡是Cd、Zn在海甘蓝细胞内主要的分布位点。根、茎、叶中,Pb在海甘蓝细胞壁含量占总量的71%~91%,表明细胞壁是Pb在海甘蓝细胞内主要的分布位点,其中Pb在海甘蓝根中占比最高能达到99%。
其他文献
将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境作为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案例背景,使用相关理论架构设计表现性任务,并提供相应的评价量表,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情境,增强活动沉浸感,强化对生态工程原理及意义的理解。
期刊
圆齿野鸦椿(Euscaphis konishii Hayata)是近年开发出的优良乡土观赏树种,4-5年可开花挂果,果形奇特,观赏价值高;2-3年生的幼树萌发能力强,年生长量在50cm以上,但侧枝少、髓心大,因此易下垂或风折,极大地影响幼树株型的丰满度和观赏价值。因此,加强幼树株型调控是提升圆齿野鸦椿观赏价值的关键。为提升幼树观赏价值,培育矮小、丰满、粗壮的矮灌型盆栽圆齿野鸦椿,本试验以1-4年生
学位
在大型高能激光装置中,终端光学组件作为惯性约束核聚变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元件的洁净等级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在强激光的作用下,真空光路中挥发的有机污染物诱导光学元件损伤阈值下降,进而造成激光装置中光束质量和元件负载能力下降等问题。所以针对光学元件表面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维护元件表面洁净度的技术研究非常紧迫。本课题以高能激光系统中镀有二氧化硅溶胶-凝胶(Sol-Gel)膜的大口径光学透镜组件作为研究
学位
甘蔗(Saccharum spp.)是主要的糖料和清洁能源作物,遗传基础狭窄制约了甘蔗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是甘蔗重要的野生种质资源,具有众多可用于甘蔗育种的优异性状。然而,斑茅种质利用进程相对缓慢,其高贵化过程染色体遗传机制不明是重要原因。为深入研究斑茅高贵化过程中的斑茅染色体遗传机制,筛选染色体特异标记成为其基础工作。为此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以
学位
利用外源因子的诱导作用提高植物的系统抗性是植物抗逆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有效提高植物抗逆能力的相应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马尾松的松材线虫病为对象,研究外源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MeSA)和二氢茉莉酮酸甲酯(Methyl Dihydrojasmonate,MDJ)处理马尾松对提高其抗松材线虫病能力的作用。研究重点关注了 MeSA及MDJ分别处理后,马尾松植株中
学位
生存环境对植物所带来的伤害一般可以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其区别和差异主要表现在是否具有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光照强度、气温、水分、环境污染方面,非侵染性病害所产生的危害通常不具有传染性,但是其影响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模性,因此关于非侵染性病害致病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圆齿野鸦椿为研究对象,以非生物因素中容易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四个诱因:施肥、光照、温度和水分为重点
学位
科学管理土壤养分,合理施用化肥,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目前在使用不同制图尺度数据库对县域耕地土壤养分估算精度的影响方面还不清楚,这有可能导致制定的管理措施并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因此,本研究以长汀县为研究区,估算了该县耕层土壤(0-15 cm)在1:1万、1:5万和1:25万三种制图比例尺下的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密度和储量以及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并以目前县域尺度最
学位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因其具有材质优良和速生丰产等特点被广泛种植,在我国林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长期林业生产实践表明杉木种子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败育,形成没有生活力的种子(通常称为涩籽),严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品质。前人研究表明,酚类物质的积累可能是导致植物种子发生败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究竟哪些酚类物质与杉木种子败育有关还尚不清楚,而提取、纯化并鉴定涩籽中主要酚
学位
本文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例,介绍了通过建构模型生成概念的教学设计。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初构模型”“应用模型,解决问题”“优化模型,形成概念”“回顾前情,深化概念”的过程实现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这一概念的教学。
期刊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是棕榈科植物主要害虫之一,属鞘翅目Coleoptera,铁甲科Hispidae。其取食和产卵导致棕榈科植物严重经济损失。本文筛选了对椰心叶甲致病力较强的绿僵菌Ma1775菌株和细菌Ba-z菌株,研究了绿僵菌和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分子鉴定,及椰心叶甲受绿僵菌和细菌侵染的代谢机制和抗氧化机制,深入研究了高致病力绿僵菌与细菌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