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西汉至隋唐时期(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从地缘关系上看,高句丽与中原、百济、新罗均直接接壤,与日本隔海相望,因此它与周边四国在发展进程上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互联互动,在东北亚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传入后,高句丽的建筑便逐渐融入了众多佛教文化的新元素,而且随时间推移,其影响不断深入。在高句丽,由于佛教是一种新兴宗教,而宗教活动的承载体——寺庙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也就必然成为了冲击并影响高句丽建筑文化的主要因素。高句丽距今年代久远,古代战火的破坏和现代城市的兴建使得其寺庙建筑已经没有实存的地上结构,只有少许的地面遗迹。限于历史资料的匮乏,本文对高句丽寺庙建筑研究的主要对象限于清岩里寺址、定陵寺址、上五里寺址和土城里寺址。本文以原型理论为理论支撑,将高句丽寺庙建筑原型分为模式原型、图式原型和仪式原型,从动态、静态两个角度对高句丽寺庙建筑中各原型的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探讨高句丽寺庙建筑演化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在动态研究方面,从历时性角度对高句丽寺庙建筑的模式原型、图式原型、仪式原型进行溯源及其发展分析,总结其演化的规律性。在静态研究方面,从共时性角度将高句丽寺庙建筑原型与同时期中原、百济、新罗和日本的寺庙建筑原型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相互之间同化、涵化及异化的过程,发现高句丽与中原、百济、新罗和日本寺庙建筑文化的渊源关系,总结出高句丽寺庙建筑演化特征和发展规律。从原型分析的角度对高句丽寺庙建筑历史的发展与特点进行梳理,会大大拓展高句丽宗教文化历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