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商业银行是金融中介最典型的形态,是金融业的核心。随着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20年来银行倒闭、金融危机多有发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风险管理、稳健经营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资本约束日益增强,经营模式转变,人民币债券投资的重要性和比重日益显现,对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商业银行人民币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为核心,运用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制度经济学和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债券市场及债券投资、风险管理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为基础,以风险识别、测量、监控和管理的风险管理全流程为主线,突出人民币债券市场特点,突出中国商业银行现实管理状况,对商业银行人民币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管理建议;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市场完善和加强监管的政策建议。
经过从历史沿革、市场要素、市场流动性及监管模式四个方面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债券市场呈现了一种跨越式发展,各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债券市场边发展边完善;中国债券市场仍处于成长期,虽然规模增速较快,但整体规模偏小;中国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及投资者多样化和国际化程度远低于美国债券市场,市场需求单一,发展方向同质;市场流动性偏低,不能满足市场风险管理需要;监管方面,中国债券市场及监管机构分割,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发挥不足,信用制度基础尚未建立。这为寻找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完善的途径提供了借鉴意义。国际银行控股集团的债券投资业务受监管政策影响较大,实行分业经营时,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发展萎缩,随着混业经营政策的执行,国际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蓬勃发展,并且采取积极主动的经营模式,全面服务于增加收入、满足流动性管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及衍生产品创新的需要。
2007年金融危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的结果,起源于信贷市场的这场信用危机却愈演愈烈,通过对金融危机传导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危机从基础信贷业务通过“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高杠杆运作”逐步升级、演变,终成全球金融性危机的过程,引发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最原始的不断膨胀的对财富的渴望,是对风险控制的极度漠视,致使风险管理失效,危机一发而不可收拾,迅速蔓延。虽然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美国固定收益证券约占国内持有总量的1/8,且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遭受的损失远小于国际同业。但在反省金融危机经验教训及审视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状况的过程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理解和传导需要加强,对于风险管理侧重于定量分析的趋势值得反思,对于风险测量的模型风险需要关注。这些经验教训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债券投资时,也应高度重视并加以改进。
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十余年来,在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市场规模经历了倍增的发展,债券品种日益丰富,各项运作机制更加完善、高效,市场监管日趋严格,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经营运作搭建了广阔的舞台。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运作体制的不断完善,资产组合形式日益多样,从安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角度出发,促使人民币债券投资业务快速发展。从债券市场特点出发,虽然商业银行人民币债券投资面临得风险多种多样,但是其他类型的风险将最终通过价格波动、买卖点差扩大等形式反映在债券价格上,集中反映、转化为市场风险,加之商业银行人民币债券投资95%以上是政府债券、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因此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小,从而本论文关于商业银行人民币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点确定为针对市场风险管理。
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最大的机构群体,债券投资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运用的主要形式,成为商业银行第二大资产和第二大经营收入来源,近年来投资规模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人民币债券投资以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为主,并且贷款业务对其有着较强的挤出效应。同时受市场条件限制,大部分采用买进并持有的方式,持有至到期类债券比重高达40%以上,远远超出国际商业银行平均水平,经营运作灵活度较低。随着落实新资本协议进程的推进,银监会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指导和检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指引,并积极参与人民币债券市场风险测量基准建设工作,将“中债收益率曲线”作为计量市场风险的参考基准。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建设、风险测量、会计分类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性工作。但受利率非市场化、市场发展不成熟、监管行政化色彩仍较浓及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人民币债券投资仍然存在组织架构不合理、政策制度体系不健全、风险指标设置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风险价值是目前风险测量的主要指标,人民币债券投资风险价值计算的准确性是商业银行人民币债券市场风险管理的难点之一,也是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首先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了研究。参数法、历史模拟法及蒙特卡罗模拟法是风险价值测量的三个基本方法,对于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使用范围、时效性、系统资源、是否易于理解与分析及预测的准确性等方面,经过比较,结合人民币债券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价格发现机制正在不断完善等特点,本文建议采用历史模拟法计算人民币债券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在参数选择方面,参照监管要求、市场状况和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模型数据的历史观察期确定为250天、持有期为10天,考虑到银行风险偏好和风险价值的指导作用的发挥,建议不采用交易账户常用的99%置信度,而选择为95%,这样突破损失的概率和次数增多,从而可以发现更多的置信度之外的损失情况,增加对模型的检验和信心。为增强风险价值计算结果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没有采用以往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债券指数,而是创造性地选择目前债券市场流动性较好的可交易债券,建立模拟债券组合,经系统运算,得出组合的风险价值,并以债券价格指数下跌10%为突发事件进行了压力测试研究。通过滞后度评价和损失函数检验本论文所使用的历史模拟计算方式可行、易懂。在此基础上,为增强风险价值对投资组合优化管理的指导性,本文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理论构建动态优化资产组合的线性规划模型,首先得出收益率最大约束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组合结果,然后加大风险价值权重,得出新的投资组合比例,并将二者进行了比较。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风险,风险管理需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优质的风险管理应突出“全程管理”,应强调“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风险管理人员与业务经营人员共同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做贡献。以此为思想基础,本文从全程风险管理的角度,针对现状分析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分别从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和风险流程管控重点两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风险管理基础建设包括建立全员风险管理文化,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指导,建议按照业务条线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业务条线首席风险官全面负责本条线各类风险。市场风险监控是否及时、有效关键在于市场风险指标体系以及关键风险监控指标限额的设置。风险价值指标限额设置方法包括“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方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强的特点,但需要具有良好的风险预算能力,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尚未开展风险预算工作,各级风险管理和相关业务人员匮乏等现状,本文建议采用“自下而上”方法中的VaR-收益历史关系法,通过比较历史数据中VaR和损益关系进行对比,加以验证。通过VaR-收益历史关系法设定限额需要较少的数学处理,易于执行;同时,将银行的VaR-收益历史数据和行业类似数据加以比对,可验证限额设定的合理性。本文同时又提出了风险价值限额设置的具体步骤。风险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地发现风险,有效地管理风险,因此在研究风险测量、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前文组合动态优化原理,设计了基于VaR的人民币债券投资组合优化管理过程,主要包括明确投资政策、进行债券分析、初步构建投资组合、进行组合调整的管理过程。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监管,是完善人民币债券投资市场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市场建设方面主要从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市场需求多元化角度提出合力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衍生产品发展、扩大市场规模、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的意见建议。加强监管方面,从维护市场稳定,确保银行稳健经营角度,分别从市场监管和银行监管角度进行了阐述,提出坚持市场化监管理念、增强监管协调、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及加强资本监管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将国际经验和理论研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是深入研究了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理论构建动态优化资产组合的线性规划模型,运用帕累托最优原理进行投资组合优化研究;并提出组合优化管理过程。二是本文实证研究部分,创新地选取市场现实可交易债券,涵盖主要券种、期限构建模拟债券投资组合,进行风险测量和组合优化研究。三是结合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特点,根据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人民币债券投资组合风险价值计算的模型、参数,并创新地提出市场风险限额设置的步骤和方法,为今后的风险预算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