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教同节现象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儒、释、道“三教”均以七月十五日为其节日。这种现象的形成具有深层次的文化背景。过去学术界曾对七月十五节俗有所涉及,但研究工作较为薄弱,仍有许多重要问题没有弄清。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利用传世文献和科学方法,对唐代同日而节的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文化阐释,并对三教同日而节节俗的渊源、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审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三教同日而节现象研究的薄弱环节,重新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与唐代三教同节于七月十五日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综述以往史学界对唐代三教同日而节于七月十五日现象研究的状况,包括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此前对唐代七月十五日这一三教共同的节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门盂兰盆节的民族化、世俗化及节日期间的某些庆祝活动方面,既没有专论出现,研究工作也不全面,许多重要问题尚需重新审视。第二部分:发掘唐代三教同日而节的史实。主要从儒学背景下的鬼节、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三方面来论述。通过三教七月十五节日的来历,认为儒、释、道“三教”都在七月十五日过节,三教同日而节于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起源于古印度,唐代的盂兰盆节是汉化了的盂兰盆节。第三部分:探讨三教同节现象的成因。在唐代开放的政策背景下,儒、释、道“三教”并行,并且都得到长足发展,三教在鼎立状态下既斗争又融合。某种意义上,三教相争,促进了三教的互相了解,加速了三教的融合进程。三教融合的结合点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最根本的伦理观——孝道,佛、道两教都积极吸收儒家孝道,形成了各自的孝亲观。第四部分:比较分析三教七月十五日节俗的异同及三教七月十五节俗的互相影响。主要论述鬼节、中元节和盂兰盆节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活动。通过分析认为,三教七月十五日扬孝有其各自不同的实践方式,佛、道两教对孝亲观的大力倡导是其世俗化的根源,也是百姓盂兰盆节、中元节与鬼节信仰合流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百姓对盂兰盆节、中元节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造的作用是巨大的。七月十五节俗具有民间娱乐的性质。总之,本文紧紧围绕唐代三教同节现象进行了系统认真地研究。结合唐代儒佛道三教思想盛行的文化背景,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三教同日而节的根源,认为唐代七月十五节俗是宗教节日和世俗节日的结合点,通过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全面揭示了三教同日而节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文化和信仰的多元化,纠正了过去流行的某些错误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唐代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结合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着重对山东乡村建设运动的由来、发展、失败等加以论述,试图更全面的了解梁漱溟在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更进一步把握其思想实质,以求对我们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逐渐进入到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的社会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作为一个概念,自美国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堂
研究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一般截止于清朝末年,此后便开始了西方实验农业科学的传入以及中西农业科学交融的过程。二十世纪上半叶,大体从戊戌变法(1898)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的。这一概念被用来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书面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
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管改革试点是我国当前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七个试点省份出台的方案虽不尽相同,但都鼓励制度创新。目前,推进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管改革具备了
企业文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管理效能的高低,这在企业管理学界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因而关于如何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了企业管理学界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以人为本
海德格尔在描述现代社会特征时指出,与其说世界是由图像编织的,不如说世界是由人把握的图像,由此世界进入了图像时代。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图像作为一种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上市公司的出现不是古典企业制度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主要是在否定、改造计划经济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被嫁接到企业中去,并被赋予改革国有企业的使命。在这个制度变
课题来源于与南洋二机石油装备公司合作研究的“智能化油井珩架焊接机器人”项目,目的是为了实现由焊接机器人代替手工焊完成油井珩架的大量焊接工作,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