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舆情应对能力建设问题研究——以意识形态建设为视角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的普遍应用,网络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新型的网络虚拟社会。同时将原有的舆论场分裂为以党报、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和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这两者有交集也有隔阂。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显现出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政府如何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面对舆论场的分化政府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增强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提升影响力,是新时代网络舆情工作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本研究从中国现实社会环境和网络舆情实际状况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结合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正面宣传引导和负面信息的追踪、研判,全面揭示网络舆情生发过程中的多层次因素及其内在的演化机理和规律。  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是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建设,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详细概括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对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构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激烈,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多样,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相互碰撞,各种网络热点、敏感问题冲击意识形态,这些都会对人们思想意识和社会发展稳定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分析研判,舆情信息工作的特殊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凸现。第二章从价值角度对舆情能力建设的意义进行阐述。媒体是传播思想、发布相关新闻讯息的重要渠道,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态建设的主要阵地。任何一个阶级或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国家政权通过媒体宣传其代表的根本利益诉求,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意识形态一直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在传播方式新常态下更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传播格局深刻变化,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社会现实的影响更加凸显,巩固思想舆论阵地,占领文化转播的之高点,迫切需要我们做好网络舆情工作。  第三章从媒体平台变迁的视角分析了舆情工作建设所面临的基本态势,以及暴露出的新问题。微博、微信、社交网络、手机客户端等迅速发展,暴露出舆论影响集中、膨胀效力更强、管控引导难度加大的问题,导致社会思想情绪波动以致激化,网络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入,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工作带来的挑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复杂,互联网阵地日益成为渗透反渗透的斗争的主战场。  第四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提出政府舆情能力建设的现实思路。密切关注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及其特点,尤其是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分析不同社会群体诉求和表达方式的新变化,分析网上斗争热点,加强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攻击渗透新情况、新动向、新趋势的分析研判,分析其对社会思想和社会政治等的影响,关注和反映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探索,关注我国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的新情况、新思路、新格局,为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提供参考。  网络舆情信息的汹涌而至和各种网络问题的凸显,给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如果任由它们泛滥,就会扰乱社会秩序,虚拟社会的治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新课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我国是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保护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占用,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
[目的]通过对7家论文中介网可操作代写代发论文的医药卫生类期刊(以下简称“可操作期刊”)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了解其特征与状况,旨在为防范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对策依据.[方
[目的]为防止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出现“语际变换式”剽窃行为,提出相关策略.[方法]采用解析法、归纳法、案例法对“语际变换式”剽窃行为进行界定和分析.[结果]该剽窃行为具有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