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之一。大豆种植起源于中国,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刺激了植物油和肉蛋奶类产品消费,中国已从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净进口国。2017年,国内大豆需求总量超过1亿t,进口量为9554万t,对外依存度近90%,其中,美国大豆占进口大豆总量的比重达34%。然而,国内大豆产量仅1450万t,占世界大豆产量的4%。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较去年同期减少45.23%。因此,如何提高国产大豆产量、振兴大豆产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大豆优势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50%。2008年以来,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东北地区率先实行玉米和大豆的临时收储制度,但由于大豆种植效益低于玉米,大豆种植面积不断下降,种植结构失衡,大豆种植空间逐渐向北部高寒地区移动。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布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大豆生产布局和促进大豆产业复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分析:1.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变化特征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1990-2016年大豆播种面积、单产和产量的时序变化特征;运用生产集中度和生产规模指数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大豆空间分布和空间集聚。结果表明,1990-2016年,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单产缓慢增加。其中,2009-2014年播种面积和产量下降最为明显。大豆生产空间分布在北部的呼伦贝尔市、黑河市、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市。大豆生产空间集聚性显著,高值集聚类型区为北部的呼伦贝尔市、黑河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低值集聚类型区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地区。2.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空间变化影响因素分析。从自然要素、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政策因素和贸易因素等方面定性分析大豆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结合农户问卷,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定量揭示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豆生产布局变化主要受经济因素和自然要素影响,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耕地类型、大豆与玉米净效益比、政策因素和单产水平对大豆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起正向作用;而畜牧业产值比重、大豆市场价格、销售难度则对大豆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起负向作用。3.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布局的优化调整。设计市场需求、耕地约束和经济效益3种情景,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多年平均法和线性规划法,预测2030年大豆生产规模。以生产规模指数为权重,确定3种情景下大豆生产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市场需求、耕地约束和经济效益3种情景下2030年大豆生产规模分别为766.12万hm~2、329.76万hm~2和222.86万hm~2。重点在黑河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和呼伦贝尔市扩大大豆种植面积。4.东北地区大豆产业优化布局与发展的对策。提出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和绥化市等重点生产区域规划建设大豆生产与加工基地、完善大豆支持政策、提高大豆生产技术、改善东北西部地区的大豆生产基础设施和培育大豆加工产业等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