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_0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包括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教师的言语行为在于传授知识,促进知识交流;而非言语行为则旨在建立师生和谐的关系,促进人际交流。知识交流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课堂人际交流则起到促进或阻碍知识交流的作用。教师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互相交织、互相补充,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目前,国际上关于课堂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研究较多。在课堂言语行为方面,Krashen(1982)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性,Long(1983)主张教师语言的“互动修饰”。关于课堂非言语行为方面最著名的一项实验是Rosenthal和Jacobson在1968年所做的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该实验从心理因素及教学模式两方面分析了“Pygmalion effect”的成因,并指出了教师各种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国内关于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系统的、实证性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通过对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主要论证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调整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并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 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调查实验过程。其一是对教师课堂言语行为进行的调查实验,主要从教师课堂的话语量、提问方式、互动修改和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实验方法是通过对四个班级的四节英语课堂完整录音所取得的实证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学生问卷调查反馈信息的处理,得到了目前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真实情况。这种情况是很令人担心的,它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极为不利。在掌握真实情况以后,对教师的言语行为的调整提出了大量的可行建议,帮助教师深刻认识到调整自己的课堂言语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四位参与实验的英语教师在这一研究中受益匪浅。 其二是对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及其反馈调整进行的调查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分别对高中一年级平行班的两位英语教师在两个月内所上的三节课进行录像,每次课后组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并召开座谈会收集学生的个别意见,然后将反馈意见提供给两位教师。两位老师有意识地改进了自己的课堂非言语行为,最终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同时促进一了英语教学。 两个月后,由于参与实验的教师对课堂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积极调整,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的产生,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较期中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实验的结果验证了预期的设想,即教师的课堂行为的调整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并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然而,本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它的推动力,希望能够借此推动广一大中学英语教师关注自己的课堂行为,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呼声不断,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成为重要的教育改革目标。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基层党校是当前国内基层党政干部培训的主要途径和阵地,是我国县级基层正当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因此,加强对基层党校政治工作管理力度、加大基层党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十
傅聪是华人音乐界里一位具有传奇色彩和独特艺术气质的钢琴家。也正是基于此“傅聪的成长与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这一看似游离于“音乐”之外的论题,才有其必须予以阐述的意义,本
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市区人口众多,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远远超过 了道路设施建设增长的速度,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要摆脱或缓解这种困境,可 以利用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来挖掘现有
随着近年来消费者对服装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具有良好湿传递性能、相对环保且有价格优势的纺织材料替代真丝等材料。文章通过对不同纤维含量比例的聚乳酸(PLA)纤维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在剖宫产疤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将介入治疗病例归为治疗
早期血运重建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关键,可以通过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两者结合的形式实现。急诊PCI术中常因出现无复流、慢血流等现象,使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