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化、货币化和商品化改革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摸索,逐渐形成一套以政策、信贷和市场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实际住房需求的不同,造成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一二线等热门地区的房价虽屡创新高,但仍供不应求;三四线等落后地区的住房需求赶不上房价的增长,空置房现象开始日益严重。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事关我国重大经济安全问题。以往国家出台的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区位特点考虑不足,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省域住宅商品房价格的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希望在认识中国房地产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我国不同区域房价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本文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省域住宅商品房价格在时间和空间差异特征;然后结合现有房价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研究成果,探索宏观经济变量与房价收敛性的内在作用机制,构建影响房价收敛的理论模型;最后利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对全国31个省市(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外)1999-2015年的房价时间差异研究发现,自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推行以来,我国住宅商品房的价格整体呈现出上涨趋势。在全国层面上,住宅商品房价格增长明显。按照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分类,房价上涨幅度更加显著。1999-2015年,东部房价的平均值每年都高于全国房价平均水平,并且自2004年开始,差距有明显增大趋势,中西部房价则低于全国房价水平,各地区房价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从东中西部房价的绝对差异来看,东部地区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东中西部极差随时间均呈现出增长态势,但东部地区增长最为明显,从1999年至2015年上涨近4倍,西部地区极差变化幅度次之,中部地区增长幅度最小。东中西部地区房价的相对差异也随着时间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差异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外)房价的研究发现,我国省域房价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具有较高或较低房价的省份倾向于聚集在一起,且这种空间自相关或空间集聚性随着时间和房地产市场化的进行越来越显著。东部沿海省份是高房价的聚集地,西部省份房价呈低水平集聚;三大地区的房价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省份房价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省份。 随后,本文根据已有房价变动与宏观经济变量间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出影响房价变动的三大因素为需求、供给和政策,并采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数、房地产开发企业竣工房屋造价、房地产开发企业地价、工业化率、利率、房地产开发企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房地产税等指标进行刻画,对我国省域住宅商品房价格的收敛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普通面板数据房价收敛模型,结果呈现出:我国省域房价存在α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是不存在绝对β收敛;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化率、利率和房产税这五个因素对省域房价的条件β收敛都产生了影响。但随着各省市经济和人员交流的快速发展,若人为的将各省市割裂开来,作为独立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忽略房价的时空差异特性,势必会造成模型估计的偏差。 接下来基于这一考量,本文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省域房价的β收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考虑房价空间效应后,我国省域房价存在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地价、工业化率、利率和房产税和可支配收入这五个因素是影响我国省域房价条件β收敛的主要原因。同时进行空间溢出效应分解,构建时间和空间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来进一步探寻房价的空间溢出特征,发现房价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为负;地价和利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但两者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却不显著;工业化率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不显著,间接效应显著为正;可支配收入直接效应不显著,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为负;房产税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为负,但间接效应不显著。房价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导致了各省市房价变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最后,本文按照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对全国省域房价进行俱乐部收敛分析,结果发现东、中、西部房价收敛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东部省份房价收敛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价、工业化率和利率;西部省份受造价、地价和利率因素影响严重;中部省份主要为造价。 我国房价在整体上存在收敛性,但东、中、西部房价的收敛性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政府在制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时,既要看到全国房价的共性,也需要关注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差别和区域房价地理空间上的联系,提出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为我国房地产市场更好的发展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