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通过各种要素的投入与组合,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与科技系统共同协调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因此,经济发展向高级阶段的跨越必然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质量低下、贫富差距扩大、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轨迹、状态和程度,以及目前转变所处的阶段等等,不仅是理论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探索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论文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博弈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参照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轨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构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模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SPSS17.0和EXCEL等统计软件,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和所处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复合系统,包括经济、社会、自然与科技四个系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四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还与四个系统的协调度有关,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度是四个系统发展度与协调度的统一。(2)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利益相关者博弈相容机制的研究,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3)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的界定,构建了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科技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经济-社会-自然-科技系统协调度的概念,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度测算方法。(4)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进行了划分,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划分为:尚未转变阶段、转变的准备阶段、初步转变阶段、中度转变阶段和高度转变阶段共5个阶段。通过对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进行经验分析,归纳这些国家的发展规律及特点,并基于此提出各国经济发展轨迹方向趋同的假设,并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各指标的边界值进行计算和确定。(5)通过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指标权重进行求解。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转变阶段没有明确的界限,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根据多个因素多个指标的情况作出总体评价,所以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模型。(6)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进行测度,发现在评价期的14年内经济系统发展度、社会系统发展度、自然系统发展度、科技系统发展度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不高,并存在一些波动,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不明显。在评价期内,1995-1999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处于转变的第二阶段,即转变的准备阶段,2000-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处于第三阶段,即初步转变阶段,而2004、2005年受国内外因素影响,转变度有所降低,2006-2008年随着转变力度的加大,转变度又有所提高。(7)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分析,发现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度都有所提高,但是程度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四个系统的发展度高,但是协调度较低,反之,落后地区的协调度相对较高,发展度相对较低。总体来看,发达地区的转变度高于落后地区。(8)根据趋势曲线预测模型,发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未来将会有缓慢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年的上升幅度为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