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凹陷蠡县斜坡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方向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ivi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冀中拗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研究对象,从成藏条件分析入手,深化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识,以期通过转变研究思路、构建成藏模式、创新地质认识、探索斜坡带弱构造区勘探研究方法,搞清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含油区,指导油气勘探取得新发现。摘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核心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立项背景与项目意义
  斜坡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构造类型和勘探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各油田都对其投入新的工作、开展新的研究,并发现了大量构造、地层和岩性油藏,勘探成效显著。深化斜坡带勘探研究已成为高成熟区勘探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国内外勘探实践表明,在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老区尤其是斜坡带要取得油气勘探新发现,一方面是依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取得新发现;另一方面是打破常规,开拓思维,探索隐蔽性较强的地层岩性油藏新领域,研究其主控因素和成藏规律,有效提高勘探效益。
  蠡县斜坡是饶阳凹陷乃至华北油田勘探面积最大的斜坡带,面积约2000km2。经过多年勘探已经取得重要发现和良好勘探成果,但是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易于识别和勘探的构造油藏基本都已被发现,勘探难度日趋增大。如何通过深化成藏条件研究和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在蠡县斜坡弱构造区发现新类型油气藏是研究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这项研究对蠡县斜坡实现储量有序接替、保持原油稳产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与技术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蠡县斜坡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的深入研究,认清主要油藏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明确勘探方向。研究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一是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模式认识不清,如何通过创新思路构建成藏新模式,较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存在技术困难;二是地层岩性圈闭隐蔽性强,难以识别,如何采用现实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构造油藏勘探程度高的蠡县斜坡发现地层岩性油藏和新的含油区存在技术困难。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本文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力求转变研究思路,在开展构造油藏研究的同时,着重加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研究,深化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主要开展以下四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依托新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开展了成藏条件再认识开展烃源岩分析评价,认为沙一下亚段是主力烃源岩,资源潜力比较大;
  开展沉积微相与储集层研究,明确砂体类型、储集层特征和储集性能。认为蠡县斜坡发育了三角洲相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和河流相砂体等三种砂体类型。其中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滩坝相砂体储集物性好,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开展斜坡成因分析及构造背景研究,认为蠡县斜坡主要发育了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为辅的两组断裂体系、4个北西向大型宽缓鼻状构造和3种局部构造样式,有利于形成大型鼻状构造圈闭和局部构造圈闭。
  二是开展圈闭精细落实与评价,尤其是岩性圈闭有效识别,发现落实有利勘探目标;
  三是对典型油藏进行分析解剖,认清油藏基本地质特点;
  四是分析成藏主控因素,构建不同类型的油藏新模式,总结油气富集规律,明确勘探主攻方向。
  研究成果与主要认识:
  通过本文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与地质新认识:
  一是取得了3项成藏主控因素与油气富集规律新认识
  1、沙一下亚段优质烃源岩供烃区控制斜坡带油气分布,斜坡中低部位烃源岩发育,油源充足,有利于形成广覆式分布的油气藏;2、北西向鼻状构造与北东向主断层是蠡县斜坡两种最主要构造形态,控制油气主要聚集带。进一步认为鼻状隆起背景是油气运移的最有利指向区,控制油气富集程度;主控断层的发育规模控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主控断层走向与砂体展布方向的配置关系控制鼻状构造的油气富集程度;主控断层的连续性影响油气的聚集;主控断层与鼻状构造轴向的交切关系控制油气的运聚模式及油藏类型。
  3、三类微相砂体控制了岩性圈闭的发育。其中三角洲前缘砂体控制了沙一上段和沙一下亚段斜坡南段的岩性圈闭;台地区的滩坝相砂体控制了沙一下亚段斜坡中北段的岩性圈闭;辫状河砂体控制了沙二段斜坡带的岩性圈闭。这些砂体发育区是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区。
  二是创建了蠡县斜坡弱构造区四种成藏新模式
  主要包括“潜山周缘斜坡区坡折带地层岩性油气成藏模式”、“台坡区顺倾向阶地上源下储构造岩性油气成藏模式”、“台坡区广覆式低隆孤砂自生自储岩性油气成藏模式”、“台坡区逆倾向阶地下源上储构造岩性油气成藏模式”。
  三是创新形成了斜坡区精细构造、岩性圈闭有效识别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精细小断层微幅度构造解释与刻画宏观预测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区”和“精细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构建地震砂体预测等时框架模型”技术方法。
  四是开展圈闭精细落实评价,优选出有利含油区带,指出了主攻勘探方向
  在成藏主控因素研究与油气富集规律新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圈闭精细识别、刻画和落实评价,在高阳一同口构造带、西柳一赵皇庄地区等有利区带新发现了一批成藏条件较好、圈闭落实程度较高的有利圈闭,据此提出了高阳一同口构造带、西柳一赵皇庄作为主要勘探方向。对蠡县斜坡下一步的勘探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准确获取,对实际工业应用和反应釜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微型流化床等温微分反应分析仪,由于其优异的传热传质特性弥补了现有分析仪器在等温快速复杂化学反应中的不足。气相返混是气固流化床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气相返混程度的大小,必然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进程,进而影响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获取。微型流化床作为反应分析仪的主体部分,深入研究微型流化床内流体流动结构特性、颗粒速度分布特性和气相返混特性等,对
洪浩尔舒特凹陷是二连盆地老区富油老凹陷之一,构造上属于二连盆地乌尼特坳陷,东南以边界大断层与大兴安岭隆起相接,西北以斜坡向苏尼特隆起过渡,是一个典型的单断凹陷。凹陷总体是北东走向,面积约1100km2。自1993年首钻洪参1井至今,已完钻各类探井83口,发现13个含油气圈闭,落实6个油气藏,上交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26×104吨,上交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23×104吨,取得了一定的勘探成果。但该区勘
非常规油气藏在世界范围内占有很大比例,油气储量非常可观。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非常规油气藏对增加油气储量,维持油田稳产高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岩石物理实验基础研究,进而建立适合应用的岩石物理模型,可以为地震勘探及油气田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该研究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论文以岩石物理理论为指导、岩石实验为手段、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方法,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四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近几十年来一项新兴的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气田开发、煤矿监测、矿山压力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它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及地下状态,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利用该技术指导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先进性受到普遍认可。作为微地震反演的基础,微地震波场正演模拟是微地震监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也是认识地震波传播规律,检验各种处理方法正
在各类地下工程及边坡护理中,锚杆锚固技术已成为主要的加固手段,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水电站、隧道等工程施工中。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锚杆锚固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的质量,而以前采用的拉拔检测技术因不能真实反应锚杆的质量,现已很少被采用。声频应力波反射法是锚杆工程质量无损检测的主要手段,也是市面上几乎所有锚杆检测仪器的基本检测原理。  声频应力波反射法借鉴了"小应变动力测桩技术"的理论,并基于一维杆件的
学位
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复杂油气藏已经成为目前甚至将来的主要勘探目标。其中,低孔低渗油藏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成为国内外油气田地质与开发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储层评价、描述是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问题之一。但与常规储层相比,勘探、开发低孔低渗油藏还存在较大难度,在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与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难以求准,解释符合率低,测井响应难以区分油(气)、水层,孔隙性气
江陵凹陷是江汉盆地最大的次级构造单元,不仅油气资源丰富,盐类资源也十分丰富。在江陵凹陷发育的众多盐类矿产中,无水芒硝具有十分重要地经济价值。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使我们已对凹陷构造、沉积等基本地质问题有利深刻认识并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但由于过去的研究工作侧重于油气勘探及开发,针对凹陷内盐类矿物的分布及成因研究较少。为了弄清江陵凹陷南部无水芒硝发育情况,对下一步勘探开发部署提供合理依据,因此有必要
学位
为适应油气勘探发展需要,近两年廊固凹陷大力推进三维连片一体化工作。本论文在廊固中西部整体连片、整体解释、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统一了分层方案,理顺了本区的地质结构和储层发育特征;通过沉积相研究分析沉积体系空间展布;釆用AVO反演技术、储层含油气预测等新技术、新方法深化成藏条件研究,构建成藏模式,分析油气分布规律,指出固安、琥珀营北、柳泉东构造为有利区带,优选有利目标,发现落实圈闭,为油气勘探的井位布设
学位
石油及天然气能源的稳定增长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气能源的稳产及增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尚未发现的各类油气藏是越来越少,面临的地质问题是日益复杂,勘探目标的复杂程度也在逐步增大。精细解释评价是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了对地质特征和复杂油气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将影响到勘探部署的成效。  本次论文研究的区域为廊固凹陷普照营地区,它处于河西务构
学位
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地下剩余油分散、油水关系复杂。随着我国油田的“老龄化”,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在制定油田开发方案时,必须弄清油田开发期的油藏动态变化,尤其是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状况。本研究针对油田水淹这个问题展开,因此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秦皇岛M油田为研究对象,以水淹层测井解释为核心,以剩余油分布规律为研究目的,根据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格局及油田深度开发阶段的主要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