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我院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病例进行随访,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与病人年龄、骨质疏松、假体类型、固定方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为提高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给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我院1992年8月至2004年7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病人进行随访,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计算不同年龄、术后时间、Q值、假体类型、固定方式的术后HHS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临床评价结果: 1.1 随访的109例病人中,共11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车祸,2例死于恶性肿瘤,8例死于其他内科疾病,死亡率10.1%。43例(39.4%)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痛,感染3例(2.75%),其中浅部感染2例(1.83%),深部感染1例(0.92%),脱位3例(2.75%),股骨近端劈裂2例(1.83%),假体柄穿出股骨上段1例(0.92%),脂肪栓塞7例(6.42%),异位骨化6例(5.5%),髋臼磨损20例(18.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9例(8.26%),假体松动下沉37例(33.9%)。8例进行关节翻修,均为全髋关节置换(THR),翻修率7.34%。在未翻修的101例中,术前评分平均43分,术后评分平均87分,优良率为81%。 1.2 病人年龄、术后时间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关系: 随着病人年龄的增加,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降低。术后1年以内65~74岁组(89.91±4.64)、75岁以上组(83.83±6.74)比55~64岁组(93.76±5.3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降低,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延长,Harris髋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