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方法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及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的临床效果,重点分析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差异,计算ESD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等指标。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原因。统计ESD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1.收集2014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40例因胃黏膜病变接受ESD的病人,术前行胸部及腹部平扫及增强CT检查且无明确淋巴结转移。2.记录病人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住址等基本信息,术前行血常尿便常规、生化凝血指标、D-Dimer、术前四项等检查。心电图无异常。3.收集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疑癌变及黏膜内癌的病理,统计入选患者术后ESD标本病理结果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共收集2014年5月至2018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入组病例数140例,其中男108例,女32例,性别比例为3.375:1,年龄波动于24-84岁,平均年龄62.10±9.84岁。2.患者主诉情况:体检发现64例(45.7%),腹痛19例(13.6%),腹部不适16例(11.4%),反酸烧心15例(10.7%),腹胀12例(8.6%),吞咽困难4例(2.9%),黑便4例(2.9%),纳差乏力2例(1.4%),呃逆2例(1.4%)。3.病变部位分布情况:贲门70例(50%),胃窦41例(29.3%),胃角12例(8.6%),胃体12例(8.6%),胃底体交界5例(3.6%)。4.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分析:术前术后病理一致58例(一致率41.4%),术后病理较术前加重的例数为58例(活检低判率41.4%),术后病理较术前病理减轻的例数为24例(活检高判率17.2%)。5.整块切除139例(99.3%),完全切除108例(77.1%),治愈性切除107例(76.4%)。水平切缘阳性20例(14.3%),垂直切缘阳性13例(9.3%),脉管侵犯4例(2.9%),浸润至黏膜下层25例(17.9%),黏膜下层(≤500um)10例(7.1%),黏膜下层(>500um)15例(10.7%)。6.并发症情况:迟发性出血11例(7.9%),狭窄2例(1.4%),发热3例(2.1%),穿孔0例(0%)。7.治愈性切除组与非治愈性切除组:比较两组的病灶分化程度以及病灶浸润深度结果显示P值均<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的年龄,以60岁为年龄分界,P>0.05,无统计学差异,以70岁为年龄分界,P<0.05,有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的性别分布、病灶分布部位、病灶切除面积,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40岁以后发病例数明显增加,发病高峰集中在50-70岁之间,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是体检发现。2.病变好发于贲门及胃窦,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一致率为41.4%,术前高判病理严重程度占17.2%,术前低判病理严重程度占41.4%,LGIN、HGIN、HGIN可疑癌变、EGC术前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均较差,所以对于术前病理提示癌前病变或者早期胃癌的患者建议患者积极进一步内镜下治疗,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准。3.ESD的治愈性切除与非治愈性切除与病灶组织学分化、浸润深度程度有关,从宏观来看,与年龄无关,但是以70岁为分界线时,两组的年龄对比则有统计学差异,提示高龄是非治愈性切除的高危因素,与性别、切除部位、切除面积大小无关。4.ESD整块切除率99.3%,完全切除率77.1%,治愈性切除率76.4%,术后并发症以迟发性出血较为多见,狭窄及发热、穿孔很少发生。证明ESD这项技术相对比较安全有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