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缺血-再灌注是肝脏外伤、施行广泛的肝叶切除、肝移植以及出血性休克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严重的临床病理过程;肠道正常菌群构成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与肝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拟探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微生态状况的变化;应用不同的益生菌制剂、中药丹参等预处理,观察其对肠道微生态状况及肝损伤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采用无特殊病原体SD大鼠,用改良Pringlemaneuver法阻断入肝血流20min,再灌注22h造成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6只,只行假手术)模型组(I/R组,10只,缺血20min,再灌注22h)
第二部分动物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假手术组,6只,每日给予4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日)模型组(I/R组,10只,缺血20min,再灌注22h,每日给予4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日)双歧杆菌预处理组(BIF组,9只,每日给予1.2×109双歧杆菌活菌悬液灌胃,连续7日)乳酸杆菌预处理组(LACT组,9只,每日给予1.2×109乳酸杆菌活菌悬液灌胃,连续7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预处理组(BIF/LACT组,8只,每日给予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各1.2×109活菌悬液灌胃,连续7日)庆大霉素预处理组(7只,每日给予庆大霉素4u灌胃,连续7日)第三部分动物随机分为6组(同第二部分)第四部分动物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6只,每日给予4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日)模型组(I/R组,10只,缺血20min,再灌注22h,每日给予4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日)丹参预处理组(7只,每日给予4ml丹参粉溶液,250mg/kg灌胃,连续7日)各种预处理均于术前6日开始给药,术后22h采集标本用于分析各组回肠末段肠菌群构成、肠道细菌易位情况、肠粘膜超微结构、血浆内毒素水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第三部分实验还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进行分析。
结果:改良Pringlemaneuver法所致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也增高;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组明显减少,而肠球菌、肠杆菌却增加,细菌易位至肾脏的阳性率增加;肠粘膜细胞间隙增宽,微绒毛数受损。提示肝缺血-再灌注大鼠伴有肠道微生态的改变、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给予双歧杆菌或/和乳酸杆菌可使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回升,肠粘膜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细菌易位至肾脏的阳性率降低,肝功能亦明显改善。庆大霉素组肠道多种菌数量明显减少,但细菌易位率无明显降低,肝功能改善亦不明显。不同处理组肠道类杆菌、酵母菌及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提示补充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可部分恢复肝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肠道菌群的构成、改善肠粘膜屏障、减少肠道菌易位的发生率,进而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减少肝脏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肝损伤。
给予双歧杆菌或/和乳酸杆菌可使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降低,但对血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水平无明显影响。提示降低血清TNF-α水平是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肝损伤的又一可能的机制,但并非唯一机制。给予丹参预处理可使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上明显回升(与假手术组相似),肠粘膜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细菌易位至肾脏的阳性率降低,血清ALT、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增高。不同处理组肠道乳酸杆菌、酵母菌及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提示丹参可以部分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粘膜的完整性,降低细菌易位的发生率,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
结论:①肝缺血-再灌注大鼠存在着肠道菌群的失衡、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及肠道细菌易位;②补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可部分恢复肠道菌群构成、改善肠粘膜屏障、减轻肝损伤;③补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可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减轻肝损伤;④丹参可改善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粘膜的完整性,降低细菌易位的发生率,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