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NRT2.3基因自然变异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联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d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在长期的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包含众多优良的自然变异品种,形成了产量和品质的天然差异。不同基因型水稻对氮素(Nitrogen,N)的吸收、代谢、利用等存在品种间差异,因而导致氮素利用率等可能存在差异。通过筛选水稻氮素利用优良变异性状,利用有利变异进行氮高效品种选育,从而达到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增产增质,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肥料使用和保护土壤及生态环境的目标。本研究中,对239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籼稻、粳稻、AUS,经过验证发现氮素利用效率在自然变异的种质资源中存在差异,并对上述种质材料进行基因OsNAR2.1和OsNRT2.3的测序分析,并与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关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种质材料氮素利用效率数据测定和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基因型种质材料的生理氮素利用效率、农学氮素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低氮环境会使得部分水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增加;2.通过对173份水稻种质材料OsNAR2.1基因的测序,共在32个材料中发生4种插入变异,其中在粳稻中发生插入变异的频率为8.00%,小于在籼稻中发生插入变异的频率25.31%,在AUS中没有发现插入变异。在基因OsNAR2.1的测序区间共有101份材料在15个位点出现点突变,种质材料中发生点突变的总频率达到58.38%,在粳稻、籼稻、AUS中出现的SNP的频率分别为12.00%、60.76%和57.14%。OsNAR2.1基因在籼稻的插入变异和SNP变异的频率均大于粳稻。3.通过对239份水稻种质材料OsNRT2.3基因的测序,结果发现在42份种质材料中发生17种插入变异,在粳稻、籼稻中出现的插入变异的频率分别是14.28%、27.27%,在AUS材料中没发现插入变异,共有144种种质材料发生12种主要类型的SNP变异,在粳稻、籼稻和AUS中出现的频率分别是50%、57.79%和75.86%,OsNRT2.3基因在籼稻和AUS的自然变异频率均大于粳稻。OsNRT2.3基因在籼稻的插入变异频率大于粳稻,AUS的SNP变异频率大于籼稻大于粳稻。4.根据统计OsNRT2.3基因的测序结果,将其中没发生插入变异和点突变(SNP)的水稻种质材料定为单倍型HapA;在ATG前7 bp,碱基G突变成碱基T,ATG前111 bp的碱基T突变为碱基C,将在ATG前7 bp和111 bp两个位点发生连锁变异的单倍型定义为HapB,单倍型HapB在AUS中出现的频率为17.24%,大于籼稻中出现的频率4.54%,大于粳稻中出现的频率3.57%。发生插入变异的种质材料定义为单倍型HapC,HapC在籼稻中出现的频率为27.27%,大于在粳稻中出现的频率14.28%。HapB基因型的种质材料与HapA和HapC材料相比单株产量增加40.6%-47.63%,干物质重增加64.87%-100.80%,收获指数平均提高9.2%-17.3%,谷草比平均提高37.63%-47.28%。单倍型HapB是具有高产潜力的自然变异,但在大水大肥的传统育种筛选中逐渐丢失。5.分析HapA、HapB、HapC三种单倍型材料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联关系。通过对三种OsNRT2.3 SNP自然变异材料在不同氮处理条件的单株产量、谷草比、产量、农学利用效率、生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等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数据测定和分析,发现单倍型HapB材料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HapA和HapC材料,HapC材料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较HapA相比有提高,但没有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差异。6.为了验证单倍型HapB变异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分析OsNRT2.3的启动子序列发现ATG前32 bp到56 bp有一段24 bp的uORF序列,该区域位于单倍型HapB的连锁SNP变异内,可能翻译/转录出小肽片段MYVHTVTS,外源添加人工合成该小肽片段能使日本晴和武运粳7号的主根显著增长,推测单倍型HapB可能通过影响小肽的翻译/转录作用而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在水稻中OsNRT2.3基因ATG前7 bp碱基G突变成碱基T、ATG前111 bp的碱基T突变为碱基C的自然变异材料的株高、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等氮吸收相关指标都有显著提高。水稻OsNAR2.1和OsNRT2.3在不同亚种中自然变异频率表现为:AUS>籼稻>粳稻,即自然变异频率随着人工筛选压的增加而减小,大水大肥的人工筛选会造成了水稻氮高效自然变异基因型的丢失,该结果为分子育种提高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小麦白粉病由活体寄生真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是一种世界性主要病害,严重威胁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寄主抗性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病原菌生理小种的迅速演变通常导致抗性的丧失,因此需要不断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小麦三级基因资源库中的野生近缘属种蕴含许多重要的抗性基因,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来源。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L
学位
叶面积指数(leafarea index,LAI)是作物群体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传统的LAI获取方法费时耗力,而利用卫星遥感能够实现大范围小麦LAI的监测。随着秸秆还田在稻麦轮作区的推广与应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背景从传统的单一土壤背景变为“土壤-秸秆”混合背景,另外,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农田长势不均、地块破碎等因素增加卫星影像中的混合像元,均为大面积准确监测作物LAI增加了难度。前人研究发现红边信息
学位
建立面向水稻不同播栽方式的精确栽培管理方案设计模型,有助于实现水稻生产管理的精确化和数字化。本研究在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和咨询作物生产管理专家基础上,结合水稻栽培管理已有研究资料和历史试验数据,借助系统分析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对不同水稻播栽方式的栽培管理指标与生态环境、品种类型及生产管理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分析和提炼,集成了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共性算法。面向不同播栽方式和不同水稻品种类型,在已有研究基础
学位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是一类可以利用发酵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并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总称。乳酸菌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乳酸菌具有预防疾病和改善人类健康的生物活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是乳酸菌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环境中的粘液多糖以及粘附在菌体表面的荚膜多糖。据报道,大约有30种乳酸菌可以产生胞外多糖。胞
学位
SQUAMOSA promoter-binding-like(SPL)编码一类植物中特异的转录因子家族,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抗逆抗病的重要调控因子。水稻中已经发现19个SPL转录因子,在调控水稻分蘖、种子发育、穗型建成,逆境响应等生命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miRNA156对OsSPL的保守调控揭示了小RNA对OsSPL调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陆续发现miRNA529、miRNA535也能够靶向O
学位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引起的一种发生在禾谷类作物上的真菌病害,这种病菌会在小麦穗粒中积累真菌毒素,能同时造成产量和品质的受损,严重危害了我国粮食的安全。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范围和发病程度越来越严重,然而单一高频的使用某种杀菌剂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从而使防治效果下降。现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匮乏,所以需要筛选新型杀菌剂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是食用油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子叶是大豆种子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种子萌发至幼苗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子叶在萌发后的生长状态直接影响植株整个生长周期的发育状态,从而进一步影响植株抗性、产量和品质等性状。前人通过构建子叶折叠突变体cco(curled-cotyledon)和大豆科丰1号杂交的F2代群体,采用SSR分子
学位
miRNAs是一类通过抑制其靶基因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而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的非编码RNA。miRNAs在物种进化中高度保守,且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这决定了组织和细胞的功能特异性。因此,本论文选择了缺氧诱导性miR-210和神经特异性miR-124分别进行功能研究。首先,我们通过CRISPR/Cas9成功构建了 293T miR-210敲除细胞系,并通过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对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L.)Merr.]起源于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其他营养物质。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以及质量。多年研究表明,防治SMV最有效的方法是培育抗病品种。本文针对SMV株系SC1进行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
学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态坏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在全球中迅速发展。功能因子的有效输送和稳定化是保证功能性食品促进健康、调节人体机能等功效发挥的关键。纳米技术为生物活性物质的促溶增效提供一条有效地途径。蛋白质作为公认安全物质,具有生物相容性等而被广泛用作构建食品级生物活性物质输送载体,但是大多集中于植物蛋白和乳品蛋白的研究,对肉蛋白的研究鲜有报道。肌球蛋白是肌肉中含量最高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