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ul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组织行为,深入分析中央、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在推进国家环保法律执行的权力关系及其结构,从政府运作过程的视角揭示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并解释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对基层环保执法的塑造。
  从现实经验看来,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前提是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确实存在并通过有效途径把信号传递到县级环保执法部门。乡村企业污染总是发生在一定场域中,特定场域中的社会主体对污染认知和感受的差异化会影响环境利益的表达。村庄中不同农民认知观念、价值以及利益取向的差异化弱化了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直接影响了村庄社会的环境利益表达。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农民的弱组织性影响到国家执法力量的介入方式和强度。只有当农民组织起来反映自己所受的损害并释放出环境违法行为的强烈信号,国家执法力量介入的力度才会加大。
  然而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乡村企业排污行为是否构成环境违法行为还依赖于国家的权威技术认定。国家在认定乡村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时,污染认定的科技理性与村庄生活理性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农民与企业发生环境利益冲突,县级环保部门及乡镇政府对污染的界定存在权威支配、话语支配以及信息支配,农民基于生活理性对污染的认知话语常常被边缘化,这为乡镇政府和县级环保部门调解企业和农民的环境纠纷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与企业、乡镇政府以及县级环保部门数次利益博弈之后,农民渐渐陷入了“补偿陷阱”,象征性污染补偿逐步代替实质意义上的法律监管。
  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与乡镇政府本身处于地方条块关系中。县级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决定了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法律执行的立场和态度。受制于地方条块权力结构以及政商关系,具有执法权的县级环保部门并不会严格执法而是选择“以罚代管”策略,让法律不完全执行。“以罚代管”既协调了县领导与乡村企业的政商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然而,“以罚代管”并没有治理污染问题,反而使得乡村企业排污行为具有了正当性。
  尽管部分农民不断上访,但根据信访属地管理原则,乡村企业与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最终还是要乡镇政府进行处理。由此,在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时,没有执法权的乡镇政府必须协调好乡村企业和村庄农民的利益冲突关系。而受制于县级政府发展和稳定的双重考核机制、基层社会的权力—利益关系网以及自身治理资源的欠缺,乡镇政府往往会选择一种模糊性治理策略来对待污染问题。乡镇政府模糊化处理乡村企业和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实际上掩盖了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的环境监管责任。
  由于县级政府要维护乡村企业的利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再加上基层社会复杂的人情关系网络,所以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未能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真正重视乡村企业污染问题的治理,这导致国家环保法律实施始终处于“悬浮”状态,也即,地方条块环保履职实践存在执法目标偏离。与此同时,受污染影响的农民群体也遭遇了环境利益诉求表达上的挫败感。
  环保督察是一种在党政体制结构内推动环保法律执行的制度创新。中央环保督察通过各种方式传导政治压力让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地方党委政府也会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环境问题。县级党委政府在感知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之后,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高度重视,整合相关环境执法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力量开展联合执法,通过责任倒逼机制落实到每个执法者,此时基层环保执法力度加大。这就改变了以往法律执行的“悬浮”状态,使得国家法律渗透到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实践中。
  通过环保督察解决了一些底层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但受制于央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央难以有效监督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效果,中央环保督察难以倒逼地方对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治理。因此,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只是得到中央的适度矫正。
  当中央的力量介入地方条块履职实践,此时条块关系中的央地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党政体制的政治整合功能。从法律执行角度看,当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很大时,中央能够通过政治整合的方式,把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行整合,打破国家环保法律在地方执行中梗阻,推动国家环保法律向基层社会渗透,同时对执法过程的利益冲突进行整合,让执法目标偏离得到适度矫正。但是,这种矫正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中与执法偏离形成多次互动和博弈关系,并在偏离中寻适度。
  纵观基层环保执法的过程可以看到,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难以有效吸纳到常规环保执法的政府决策和执行中。当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无法得到地方政府有效吸纳和整合,导致执法目标偏离过大影响到中央的政治权威时,中央能够在既定的体制结构内创新系列制度推动环保法律执行。中央通过环保督察的形式创建了中央与基层群众的制度化联系,并通过政治压力传导重新激活了地方政府启动新一轮意见表达、政府决策以及政府执行的政府过程,从而让基层社会的环境利益能够被吸纳到地方政府决策和执行中。由此,以党政关系为基本的条块关系时刻存在弹性,这种富有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塑造着基层环保执法实践,并在实践中呈现波动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城市滨河空间因其独特的景观资源在城市生态规划领域受到关注,同时为城市的形象塑造提供了良好支持。然而在实际发展中,滨河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相关问题逐渐显现。城市滨河地带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河水水质危害性极大,为城市用水带来安全隐患。滨河地带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能够有效地预防水体重金属污染,并为污染水体的治理和修复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段滨河地带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
水污染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命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胁迫。为了研究流域水污染突发事件防治的提升策略,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在深入了解水污染应急能力评价及水污染协同治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选取20起典型的长江流域水污染突发事件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经济、人口等因素,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分类。通过案例分析,提取出长江流域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建立了长江流域水
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学科发展水平及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表现,学位论文既能体现学科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又能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探索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及选题领域等方面的状况,更好的服务学科发展。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二级学科整合组建成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并在1998年《授予博士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促进“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素质低、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培训机会少、人口老龄化问题等较为严重。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农村,老年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主体。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效益较低,农村建设的
学位
党的十九大指出,党和国家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各级地方政府能否有效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决定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也决定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公共
学位
理论和实证证据表明投资者会购买有很小概率获取巨额回报的彩票类股票,这种偏好使得具有强彩票类特征的股票表现出更低的未来收益。本文基于中国A股市场,使用单变量分组排序、多变量分组排序、多因子回归模型、Fama-MacBeth回归等多种方法,从实证角度检验中国市场上的彩票类股票收益情况及影响彩票类股票收益的因素。首先,本文使用三种彩票类股票识别指标检验在样本期内中国市场中是否存在博彩异象,结果显示中国股
中小企业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推动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有着重大贡献。但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内部融资比重过高,使得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愈加严重,投资效率低下现象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约束与投资效率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关注焦点。但已有文献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多使用成熟的主板、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这部分企业数量较少、公司规模较大、融
学位
2014年《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使中国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有章可循,A股市场由此掀起了一阵员工持股热潮。员工持股计划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创新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创新的影响能够检验当下员工持股计划在中国的实践是否增强了员工和公司间长期利益的趋同性。然而目前少有文献对中国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创新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在此背
学位
近年来,大量的司法案件引起民意的关注与热议,民意参与到司法裁判的过程中来。作为社会监督方式的一种,民意对于司法机关公正审理案件、遏制司法腐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犯罪率攀升,贫富差距加大,加之传媒的发展,人们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高涨,极大的激发了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热情。民意在司法审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法官独立裁判
学位
信访是指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统称,其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表现,长期发挥着倾听群众呼声、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早期在基层因为税费繁重引发了大量的上访事件,伴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行,此种现象减少,但基层信访总量仍居高不下。为了便于有效治理,基层政府创造了“非正常上访概念”,以便灵活多变的将诸多形态的上访行为装入其中,一揽子地成为信访治理对象。但对概念本身却缺乏准确、清晰的界定。笔者选择从内外因两方面对